不怕 不怕
这是一张来自西非国家马里共和国的照片。
在马里首都巴马科医院,一名非洲儿童在手术床上正准备接受疝气手术。来到陌生的环境,宝宝吓得要哭了。这时,正在援助马里的医疗队队员、台州医院手术室副主任护师马玲飞上前拉着宝宝的手逗他开心。虽然语言不通,但看到眼前这位戴着花帽,穿着紫色衣服的姐姐,宝宝的情绪好了很多!
马里,一个距离浙江13000多公里的西非国家,被漫天黄沙和长年的战乱笼罩,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地区之一。
1968年,浙江开始组织赴马里医疗队,许许多多白衣战士不远万里奔赴异国他乡,为了非洲人民的健康福社,牺牲了个人和家庭的幸福,换来遥远他乡一方百姓的安康,全面践行了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教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值得铭记。
1972年,台州医院首次派出医生参加援马里医疗队,这之后,一批又一批的恩泽人踏上了援非之路……
援非语录援马里的恩泽医护将恩泽的印记带到非洲大地,到最需要我们的地方去
非洲马里的一场手术
郑立荣为马里病人切除甲状腺肿瘤
9月19日,北京时间下午5点,非洲马里时间上午9点。
来自台州医院的郑立荣步入马里医院手术间,今天,他要为一位56岁的马里女患者做甲状腺肿瘤切除术。这项由他们在马里率先开展的手术,已完成了6例。
医生们小心地戴上了防护眼镜。患者术前血化验提示梅毒阳性,这一天的消毒、隔离等术前准备更加严格。
两个小时后,手术顺利完成。大如拳头的甲状腺肿瘤成功摘除。
医疗设施落后、病情贻误严重、传染病患者多……这一切,早已成为援非医生们面对的日常。
躲进衣柜想妈妈
2011年,身在马里紧张手术中的杨敏却不知 万里外的女儿正躲在衣柜里思念着自己
郑立荣是台州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2017年7月21日,他随浙江第25批援非医疗队奔赴马里,开始了18个月的援非征程。
同行的还有4名台州的医护人员,其中包括郑立荣的同事,恩泽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金苍元、台州医院手术部副主任护师马玲飞。
马里位于西部非洲,撒哈拉沙漠西南,干旱炎热,经济落后。从1968年开始,浙江省承担了援马里医疗队的选派任务。50年来,共派遣25批医疗队825人次。
1972年,台州医院首次派出医生参加援马里医疗队。 40多年来,恩泽医疗中心(集团)下属各医院共有20多名医护人员远赴西非,为马里人民雪中送炭。 其中血液病专家任昌明、麻醉医师李华女等还先后两度援非。
从东海之滨到西非沙漠,高温、风沙,到处飞舞的蚊蝇,远隔万里的思念之苦……都是援非队员们的“马里体验”。
84岁的台州医院原副院长、副主任医师任昌明,先后于1980年、1990年两次到马里工作,时隔多年,往事仍历历在目:“蚊子满天飞,传染病防不胜防。当时,很多队员在两年时间里都患过疟疾,有的甚至发过好几次。”
参与浙江第25批援非医疗队的三名恩泽医护
郑立荣(左)、马玲飞(中)与金苍元(右)
台州医院手术室护士长杨敏,2011年7月援非。当时女儿刚刚9岁,正上小学二年级。实在太想妈妈了,女儿就躲进衣柜,抱着妈妈的衣服坐一会。而此时,她的妈妈也许正忙着安排手术,也许在前去义诊的路上,也许在为非洲同事们开展规范培训和演示……
一根救命的导尿管
郑立荣与被拯救的儿童及其父亲合影
几天前,巴马科医院来了一位年仅6岁的急诊病人。这个小男孩误将一枚硬币吞下卡在了食道里,且到就诊时已经超24 小时。家属非常着急,带孩子去了当地的几家医院,均被告知异物较大、位置深、手术难度较大、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无奈之下患者家属选择放弃治疗。
后经过多方打听得知巴马科医院有中国医生,男孩的父亲带着孩子来到巴马科医院找中国医生。
郑立荣接诊了男孩,在查看过之前拍的X 片后,针对他的情况仔细权衡了不同治疗方案的利弊:如胃镜下将异物取出,容易加重食道损伤;全麻经食道镜取出异物易导致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外科开胸手术则风险太大,费用也很高。综合分析病人的病情与经济情况,经家属同意,郑立荣选择了用导尿管取异物的方法。
这个方法无需麻醉、损伤较小、风险相对可控、费用较低,但对操作技巧要求很高。具体操作时,郑立荣用一根导尿管插入患者食道,在异物下方让导尿管气囊膨胀,然后迅速将导尿管拉出并随之取出硬币,整个过程用时不到5 分钟。在场的马里同行与患者家属都看的口服心服,赞叹中国医生医术高明。
“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
援非医护在有限的医疗卫生条件下展开工作
与生活上的困难比起来,马里医疗卫生条件的简陋,才是队员们面临的最大挑战。
2011年,马里医院在首都巴马科正式运营。这是中国为非洲援助30所医院中第一家正式建成并对外接诊的,软硬件设施堪称马里“顶级”。尽管如此,这里的医疗水平与国内仍然相去甚远。
任昌明回忆,他在马里工作期间,当地医院连基本的血液化验能力都没有,全靠观察涂片、病人出血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诊断病情。时至今日,像动态心电图、呼吸功能检查等国内司空见惯的项目,马里医院也没有开展。
“国内医院很普通的手术材料,在这里都特别难得。”杨敏说,她到马里医院后,发现这里连盐水巾也没有,不管什么手术都用小纱布,对大出血病人来说几乎是杯水车薪。
“后来,我们就自己动手缝制各类约束带、体位垫、各种型号的盐水巾等。还经常有国内捐赠的仪器设备与马里的管道和机器不配套,经常需要想方设法解决。”
麻醉科医师金苍元也是“老司机遇到新问题”:“几乎每台麻醉机都有漏气等小问题,送气量时大时小,难以准确控制。这时就得全程盯着,全神贯注一两个小时,还是挺累的。”
金苍元指导马里同行使用纤维支气管镜
靠着“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的一股劲,恩泽医疗中心的援非医生们和队友一起,创造了不少马里第一,开展了马里首例心脏手术、脑膜瘤切除术等,还在手术中首次使用了有创动脉血压监护仪等设备。
万里之外的“跨界”考验
马玲飞拥抱新生小宝宝
在马里,援非医生们还常常面临“跨界”挑战。
骨科医生做过颅脑外科手术、护士要学会设备调试……在马里,援非医生们常常要做各种“附加题”。
甲状腺肿瘤切除,一般是由肿瘤科医生来完成。而在马里医院,这个任务却落到了耳鼻喉科医生郑立荣的肩上。
“当地医院分科没有那么细,逼得我们要当‘全科医生’。” 郑立荣与国内同行联系,尽可能详尽地收集手术相关资料,反复观看手术视频,了解手术注意事项及手术禁忌症等。
手术中的金苍元
去年9月27日,郑立荣和同事们一起,成功开展了马里医院首例腮腺腺瘤切除术;今年1月31日,成功开展首例鼓室成形手术。
援非医生还需要随时防范职业暴露风险。“如果在术前查出传染病,本来应该先药物治疗控制,再进行手术。”郑立荣说,但是马里的很多病人本来就已经拖了很久,必须尽快切除病根。“所以我们只能尽量做好防护,没等传染期控制治疗完成,就给病人做手术。”
与马里病人以及同事合影
“许多病人从千里之外赶来求医,不仅因为这里是马里最好的医院,还因为有中国医疗队。” 郑立荣说,能为这些病人提供帮助,得到患者的信任和尊重,让他感到自己的工作很有价值。
“到最需要我们的地方去” ,不论是耄耋之年的任昌明,还是年轻一代的杨敏、郑立荣,援非的接力棒,正是这份朴实的医者仁心。
后 记
此刻,三名援非的恩泽医护仍旧战斗在守卫马里人民健康的工作一线。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69周岁华诞来临之际,身处海外的他们也要向伟大祖国以及培养他们的恩泽医疗送上一份祝福。
让我们也一起为国家繁荣强盛,中非友谊长存喝彩,祝愿祖国生日快乐,也希望所有援非人员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来源 | 台州日报 刘蒸蒸 文化中心 李沂航 方永乐
编辑 | 吴践帆
审核 | 方永乐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