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五 八
这是一次旷日持久的
寻医之旅
晔问
问尊严,问名声
问灵魂,问态度
……
人物介绍
沈军,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中山医院青浦分院儿科主任,医学博士。1999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儿科系,在儿科医院感染科工作至今,2009年9月-2010年3月赴加拿大British Columbia 省儿童医院进修学习儿童感染性疾病。致力于儿童感染传染性疾病及肝病的临床和科研工作,擅长诊治小儿感染病、传染病和肝病。
采访笔记
“从小就喜欢孩子,少年时住在金山乡下,跟着一帮孩子游水,从三米高的石桥上往水里跳,得意着呢。现在岁数大了,却一点不显老,智者说,相由心生,这是和孩子在一起惯了,没有那种功利和是非。”
沈军,儿科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中山医院青浦分院儿科主任,擅长诊治小儿感染病、传染病和肝病。
坐在我面前的医者,我给了他一个标签,创业者。事实上,他从一个纯粹的儿科感染专业的医生,正在努力成长为一位卓越的管理者,而这其中的艰辛,只能用一种创业者的心态来化解。因为谁都知道,创业九死一生,创业要褪掉几层皮。
“头发在九个月里白了许多。”他说,最大的磨砺在于不同地域文化的差异。在儿科医院医联体背景下,他被委任中山医院青浦分院儿科主任,观念改变,格局调整,人事变动,学科建设,全部集中在他身上,他成了漩涡的中心。“我要对的起我的任命,如果遇到困难就落荒而逃,对不起儿科医院的牌子。”
他注定不是一个过客,是创业者的心态,而不是投机者的念头。“亚专科建设,制定新绩效制度,社区宣教,让同事们见到希望,逐步愿意跟着我跑起来。”
他是一马当先的,自己一个月的门诊量就超过800人次,也有过被焦虑失控的家属一把薅住衣领顶在墙上的经历。“我不会计较,能理解那些父母的心情,令总值班头痛的高峰期,我和科室同仁会一起扛过去。最忙碌的时期,我几乎住在医院,有一次回家的路上,开着车在高架上飘。”
他坦言,他的导师朱启镕教授是他的人生导师,除了临床经验,更重要的是人生态度。“他常常给我异于常人的耳目一新的思考角度,往往把我从困顿中解脱。”
他说,困顿其实是好事,正直和善良是应对各种难题的底牌。“困顿的日子,我会唱沧海笑,滔滔两岸潮。即使你感觉到伤害,也不能急于下结论,不要以暴制暴。眼见非实,所有的表现都有背后的逻辑,此时,善良比聪明更重要,善良更能引领我们还原、看清一个事态和场景的真相。”
我对他说,有些领导者是天生具备不出奇而能制胜的三种品质,第一种品质,是同情共感。能够在情感上和别人产生同频共振,以敏锐的同理心去领会别人的思想、行为,从而跟别人产生隐秘的契合与协同;第二种品质,是足够快的情绪切换速度和足够强的情绪切换能力,也就是足够大的“情绪浮力”;第三个品质,是能够始终清醒地面对自己。
他听了点头道:“这三点说起来平淡无奇,但恰恰是那些平淡无奇的事,最容易被大家忽视。而秘密往往是在大家熟视无睹的地方。”
采访这日是8月23日,1305年的今天,苏格兰民族英雄威廉·华莱士在伦敦被英国国王爱德华一世处死。他也因梅尔·吉布森执导,梅尔·吉布森、苏菲·玛索等主演的电影《勇敢的心》被世人牢记。剧中纵横的山脉、盘旋的飞鹰,英格兰风笛深情、忧伤而又充满力量的旋律,步步惊心地响彻在一位英雄追寻自由的路上。当我告诉他时,他脱口而出一句剧中的台词,“每个人都会死去,但不是每个人都曾经真正活过。”
我注视着他,这位平凡医者,一样有着一颗勇敢的心。
得遇恩师
沈军,1974年出生,上海金山本地人,父母都是耕作的农民,他从小帮着家里养猪、插秧,一空下来,就带着亲戚和村里的几个孩子田间桥头玩耍,俨然就是一个孩子王。回忆那个岁月,他说特别喜欢和孩子相处,而孩子们也特别愿意听他的话。“这可能是与生俱来的禀赋吧,没想到若干年后,我真的离不开孩子了。”
读医学是源于一场意外,1988年上海甲肝爆发,沈军“中了招”,关在传染病医院一个多月内,与“白大褂”的朝夕相处,他感受到了医者的担当。“做医生既帮自己,也帮家里,更能帮到别人,我想做这样的人,挺有价值的吧。”
高考时,他考入了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在志愿栏上郑重其事的填上了儿科医学系。“这是二医大的特色专业,都说男生喜欢儿科的不多,但我就是中意儿科。孩子的心纯粹的如同一滴琥珀,我如何对他,他就会怎样对我,孩子最能细腻地感受成人的情感,反馈更真挚而热烈。”
毕业后,沈军直接踏进儿科医院。当时儿科医院来学校招聘,双向选择,他选择了儿科医院,儿科医院也选中了他。“这是我人生中重要的一步,否则差一点就要回金山了。”
沈军很庆幸留在了儿科医院的感染传染科。在这里,他遇见了一生的人生导师——朱启镕教授,他是朱启镕教授的硕博研究生,也是朱教授最后一位博士生。
朱启镕教授,一生从事儿童感染、传染性疾病临床与研究工作,为我国儿童感染传染性疾病专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89年,他是国内第一人报导我国乙肝宫内感染率为16%,并在国内率先开展了乙肝疫苗相关的阻断性研究,对乙肝病毒学机制及乙肝临床免疫接种方案进行了综合研究。并且,朱启镕教授对危害儿童健康的重大感染、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极大地推动了国内临床流行病学的发展,并积极倡导疫苗可预防性疾病的预防接种,他负责的数项乙肝疫苗研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负责的儿童百日咳等疫苗相关临床科研和流行病学研究,填补了国内的空白。在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二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上,朱启镕教授被授予了“中国儿科医师终身成就奖”。
而在朱启镕教授的带领下,儿科医院的感染传染科,成为中国卫生部重点临床建设学科和上海市卫生局重点临床学科,沈军在投身朱启镕教授门下时,朱教授已经60多岁了。“老人说了一句话,我把你当自己家里人。平时,我和老师常聊聊家常,聊聊事业。我们就像寻常父子那样交谈,这十几年的相处无比珍贵。老师常说,正直和善良是做医生最基本的两个品质。做人一定要正,要正念正行,不要贪小,否则会被人戳脊梁骨。老师为人儒雅,不遗余力地提携后生,没有他,就没有我的如今。”
朱教授指引着沈军走进了儿科感染。当了近二十年的感染科医生,沈军表示,儿科的常见病几乎离不开感染,一些难度比较高的感染,比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血流感染、慢性感染和特殊病原体感染,都是感染科医生最拿手的。从成就感来说,作为感染科医生,他觉得自豪。
沈军的硕士课题是细菌学研究,博士课题转读了病毒学研究。如此决定,是朱教授的一句话逼着他改了方向。“细菌研究已经入了门,却转向一个不熟悉的领域,最初不明白老师意图,为此事还和老师发急。老师说,你听我的。驳回了我的抗议。”
如今回头细想,沈军才意识到,朱教授视野的深度与广度令人叹服。事实上,21世纪开始至今,病毒带来了一波又一波的恐慌,从SARS到猪流感、禽流感、埃博拉病毒,生物界的病毒层出不穷,未知越来越多,沈军越研究越发痴迷。“值得花几辈子时间安心做病毒的临床研究,只可惜人生短暂。”
2017年2月,沈军受命担任儿科医院医联体里的中山医院附属青浦分院的学术主任,12月,他正式接任了中山医院青浦分院儿科行政主任。
履新至今,沈军的白头发多了不少。“区域文化差异很大,制度、观念、沟通、学科建设等,开始各方面都不如人意,心忧如焚,而我对自己要求很高,但我这样要求别人,就会引起他人的不适应。”
他跨出了第一步。
他给儿科成立了一个亚专科组——感染和呼吸组,两个主任一个主治两个住院医生,安排住院医生轮流进组,主治主任固定专业组。“我要把一种儿科医院带去的新开创的精神留在青浦,要带出一支正能量的团队。我主导查房,干预原先的诊疗习惯、查房思路、书写病史,甚至和病人的沟通方式,让科室其他医护成员都觉得,这个组是耳目一新,起领头雁作用的。”
有个青浦本地需要化疗的孩子,化疗结束就会发烧要输血,科里有医生畏难不愿意收治,沈军听了很生气。“我们是服务老百姓的,又不是疑难重症,又不是没有能力治疗,有什么理由不收治?”他亲自接手了这个孩子。不久前,孩子的家长送来一面锦旗。“锦旗属于我们团队,是集体的荣誉,大家的光彩,是老百姓对我们科室的认可。其实,多数病人都是通情达理的。”
接着,沈军开始了绩效改革。他喜欢用数据说话,“病人数量多少,医生人数多少,每个人每个组的情况一目了然。原则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没有耕耘没有收获。改革一定会动奶酪的,那么只能慢慢地磨合,一点一点来讲道理,让大部分人支持你,让医院领导支持你,才能把这个方案推出去。”
路途艰险,好在守得花开见明月,现在科室同仁都认可了这次改革。“没有比这更完美的绩效方案了,这是大家伙儿自己说的,我挺高兴的。”事实上,沈军不在这个绩效方案里拿一分钱,这是所有人信服他这个方案的关键。
从一个纯粹的医生成为一个管理者,沈军坦言,开始的滋味并不好受——他还没摸清情况,尚不能服众,各种委屈和焦虑的萦绕,使沈军差一点崩溃,晚上回家即使累了一天都难以入眠。而且,上任之际正值病人高峰期,同样的人手,那几个月却要多出一倍的病人,他必须安抚病人的情绪,以及科室医生的情绪。“当时刚上任,在青浦本院两边都要上门诊,一周工作六天半,三天看了800多个病人。在这样几乎崩溃的边缘,还有家属不理解,拉着他的衣领责难,不停有总值班打来电话说,后面还等着几十个病人。”
“我晚上开车回家,手累的不停发抖,在高速公路上车身都是飘的。好在,我坚持住了,所有的误解、委屈,现今都云开雾散了。”沈军这几个月来,做成了很多事,科室的成员们有目共睹。他开设学组会议、办学习班、写论文、帮组员拿课题。他的同事们切身感到了变化的喜悦,都愿意紧随上来。
“诚然每个人追求不同,有人就想过安稳舒坦的日子,我不会去破坏他们的幸福感。但是,如果你还想当一个有所作为的医生,为当年宣誓的希波克拉底宣言努力一生的话,必须跟着历史的潮流滚滚向前,永不停歇。”沈军表示,现在的团队,风气越来越正了,被周围的老百姓点赞的次数越来越多。
“就像我的导师朱教授说的,你先做好你自己,开始可能一个人走,但你慢慢走着,大家发现你走的路是对的,也是他们想要走的路,后面的人,也就1-2-3的排队跟上来了。”沈军说话的时候,舒展了他的笑容。
采访 | 唐晔
编辑 | 宣颖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