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建十周年】摆药的变迁
医院迁建十周年征文活动推出的第28篇文章是药学部姚玥撰写的《摆药的变迁》。从人工脱盒、脱皮、装瓶、摆杯到全自动机械化作业,科技的发展为医院药房带来工作方式的变革。从根据药粒外观判断具体名称,练就一副“火眼金睛”,到轻松灵活解决简单机械故障,为适应时代、医院的发展,地坛人在提升自身素质和技能的奋斗之路上不断努力前行着。
“黑的白的红的黄的,紫的绿的蓝的灰的,你的我的他的她的,大的小的圆的扁的,好的坏的美的丑的,新的旧的各种款式各种花色任你选择……”爱听歌的朋友可能一下就能看出这是许哲佩的《气球》中的歌词。我要讲的可不是气球,而是每个患者住院期间要吃的小药粒。
回想起十年前老院的摆药室的工作场景,现在依旧是历历在目。一排排长长的摆药盘上码放着一摞摞的小药杯,三两位药师正低头盯着医嘱单眉头紧锁,片刻后双手飞快地将各种五颜六色的小药粒从一个个贴有标签的棕色玻璃瓶中转移到绿、白、黄、红四色小药杯里。这样的工作会持续整个上午。在短暂午休后,药师们又要开始准备第二天所需的药品了。所有的药粒从脱盒、脱皮、装瓶、摆杯都是药师们纯手工完成。而且药师们还练就了一副火眼金睛的功夫,那就是看到药粒就能从它的颜色、形态、大小甚至是薄厚光泽度来判断出这是什么药。
随着医院的不断发展,老院区已经严重制约了医院的发展,迁院已势在必行。随着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召开,一座现代化的医院在北皋地区建成了。现代化的医院一定少不了现代化的设备,摆药室也不例外,一台全自动药品分包机被安装到了摆药室。这可是划时代的革命性转变,摆药工作一下子从纯手工的小作坊式作业变成了现代化的机械生产。
在当时,摆药机可是个稀罕物,全北京也没几个医院在用。它具有准确、高效、卫生等优点,一方面大大降低了摆药药师的工作强度,药师只需将审核过的医嘱信息传送到摆药机,其就会根据医嘱信息将不同患者、不同时间所需服用的药物依次包在一个个小药袋里封好。同时每个药袋印有详细的药品名称和患者信息,方便护士核对发放,每年可为医院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支出。而且患者拿着一袋袋干净卫生小药包服药更方便,有助于提高其服药医从性。
然而机器偶尔也有发脾气罢工的时候,我们的药师们在工作中不断摸索,不断学习,从一开始的零基础到现在能够灵活应用并能解决一些简单机械故障,并且在不断的工作中总结出了一套应用技巧,每年可为医院节约不少开支。
迁院10年来,我院不断发展,各类综合学科的不断建设,日平均住院人数也在不断增加,摆药量从一开始的每天几百包到现在的每天1500多包。这要是按照老院摆药室的工作模式,增加现有一倍的住院药师数量也难以用一上午的时间将药品摆完,更别说按时发放到患者手里了。可见现在的摆药工作已经离不开这台摆药机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时还是稀罕物的摆药机已在各个医院中普遍应用了。而且还更加方便,更加现代化、人性化的自动化摆药机也已在一些大医院中得到应用,目前我们已经在着手申请新的摆药设备了。
迁院后的十年是辉煌的十年,相信医院在未来的十年、二十年还会创造更多的辉煌。作为一名地坛人,一名普通的摆药室员工,我感到十分自豪,我会用自己的努力为患者提供更好的药学服务,与医院一起开创更美好的明天。
作者简介
姚玥,1984年生人,2006年入职北京地坛医院药学部工作至今。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