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四
这是一次旷日持久的
寻医之旅
晔问
问尊严,问名声
问灵魂,问态度
……
READ ON
人物介绍
赵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心脏中心主任,心脏外科主任,教授,主任医生,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分会常委及冠心病外科主委和心力衰竭外科副主委、中国医师协会医用机器人医师分会常委、上海医学会心血管外科分会后任主委、上海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分会会长、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STS)会员、国际微创心脏外科协会(ISMICS)会员。担任《国际心血管病杂志》主编、《Innovation》中文版副主编及《The Annals of Thoracic Surgery》等杂志编委和评委。主持“863”项目、国家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攻关项目及国家自然基金等多项科研课题,以及DACAB等多中心临床研究。牵头撰写中国临床指南和专家共识4部。在国际顶级临床医学期刊《JAMA》等发表SCI论文50余篇。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上海临床医学成果奖等奖项。
在冠心病、心脏瓣膜、先天性心脏病、大血管、心脏移植等心血管病外科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是国内著名的心血管外科专家。在冠心病外科方面,已积累了2万多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丰富经验,并开创多项新技术、新方法。在上海率先开展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和微创小切口冠状动脉直接吻合术(MIDCABG),单纯冠状动脉搭桥术常规采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方法,手术成功率99.5%,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技术已达国际先进水平,国内领先水平;在国内率先开展机器人辅助冠状动脉搭桥术;与心脏内科合作,率先应用杂交技术进行心肌血管重建;率先开展全动脉桥血管搭桥术;创立搭桥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新方法和二级预防体系。开展复杂的技术难度高的心脏瓣膜修复术,成功率达95%以上。在上海率先开展微创小切口心脏手术。较早在国内开展心脏移植和心室辅助循环,并应用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肌病。深入组织工程在心血管领域的应用研究。
采访笔记
“一个德高望重的医学界的老院士曾这样说,如果什么病都能救回来,那人就不会死了,可人不会死么?所以,生命就是有不可承受之痛,不管你是否承认。”他这么说着,神色淡定。
瑞金医院心外科主任,心脏中心主任,主任医师赵强,在冠心病、心脏瓣膜、先天性心脏病、大血管、心脏移植等心血管病外科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准确地说,今天的采访是一次病人家属与主刀医生的对话。三年半之前,给我母亲做冠脉搭桥的,就是这位医者。我见过他,我对他的第一印象是严肃,不怒自威。结果手术很成功,母亲恢复的很好。我难以忘怀的是,那天手术结束的时候是深夜十一点,之前我已经如一匹荒野中走投无路的狼,咬着冷冷的牙,在手术室门口来回踱步了两个小时,直到手术室的门打开,我见到了口罩下他的笑容,这是我第一次见到他的笑容。而从那天起,我决定把笔转向医学界,于是就有了“晔问仁医”。
我第二次见到他,是在两年前的《人间世》,在第一集里,他接诊了一个27岁的病人王斌,马凡综合征患者,这个病有一个特点,血管会自己生长,而且无法控制,长到一定程度就会破掉,然后大出血死亡。那怎么办?医生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把全身上下的主动脉全部换成人工血管。
这其实是非常难做的一个手术,在全中国可能也没有几个人能接下来。他和他的团队,花了非常多的心思去设计这台手术。16个小时,不间断地进行血管缝合,一点一滴地换成这样的管子。这个手术竟然成功了。但是第二天,病人就莫名其妙地出现了肾衰竭,病人的妈妈就这样在床头抱着儿子哭。在影片里,他很沮丧,他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如果我知道就好了。
今天是我第三次见他,我又和他说起马凡综合征的病人,他闭着眼睛,把头靠在椅背上,很久才说,你知道吗,尽管我们可以觉得现代的医学发展得太神奇了,但毕竟医生是人,不是神。在所有的失败面前,你们只是看到家属的痛哭流涕,捶胸顿足,但没有多少人能看到,医生的内心在滴血,那种懊恼,沮丧和挫败,甚至会追随你一生,至死方休。
“医生最困难的不是面对失败,最困难的是,面对这些失败带来的种种挫折,却不丢失最初的那份热情。”事实上,他告诉我,后来瑞金医院又来了一位马凡综合征患者。刚经历一次失败的他没拒绝这家人,对于二次失败的打击、对声望的影响,他都不太在意。
“这个女孩的爸爸、哥哥都因为马凡综合征猝死了,我不给她手术,她的生命也可能随时中止。生死关头,你不会考虑自己的名利,病人是第一位的。”
这次谈话,他对我说的最多的是,责任,然后才是所谓的态度,我理解他所说的责任,那是真正为病人着想,从每个细节都考虑周到,不是因为体制或者制度的不顺利而有了推诿的借口,他说,必须想方设法解决。
与他聊完,我又去找了他的学生。他的学生,包括科室里所有人都视他为偶像,他们都经历过和他一起并肩作战的生死关头,在那个当口,他是真正的船长。“老师的性格其实比较单纯的,说到底,脑海中的头等大事就是那两个字:救命。”
我看到了他的微信签名,一刀。我问他,要是若干年后封刀了,你会过怎样的生活,难道是纵情山水,躬耕田园,他笑道,还是回归书斋,写写书,这才是一个知识分子的本色。
1
负重前行
人间一世,草木一秋。
两年前看过医疗题材纪录片《人间世》第一季第一集的观众,应该都记得里面的主角,瑞金医院的心脏外科主任——赵强。这样一个普通的名字,寄托了父母对他“健康、强壮”的期望。
《人间世》里的赵强,首先直面的是医学中的不完美。有生有死,有喜有悲,这才是医学的真实。遇到生命不可控制的事情,作为一个医生,唯一能够做的,就是认真负责,竭尽全力。“在这个前提下,病人最终治疗的结果不好,他的生命没有能够挽救回来,我会感觉非常遗憾。但这也是目前医学的局限所在,所以我们还是不能气馁,必须要总结经验,继续提高。”
提及到几个失败的病例,赵强一度哽咽,几乎说不出话来。他认为,无论是医生或者其他的任何人,对于生命都是要有敬畏之心的。他坦言,人的一生中,都会沐浴幸福和快乐,也会历练坎坷和挫折,痛苦往往是伴随幸福并存。
“在回天无力的时候,人们看到的往往是家属的悲伤,痛不欲生,但是所有人都忽略了,那时医生的心里也是淌满了泪水。他付出了一切努力,依然不能挽回眼前的生命,而且最直接地感受到了生命的终结。这时医生的心里,是难过吗?是悲痛吗?是撕裂吗?一个人的心究竟能够承受住多少次这样的打击?如果加上家属和社会的不理解,医生很可能会挫败从医的热情,陷入一辈子都走不出来的阴影。少数人退却了,退出心脏外科,退出了医疗行业。但是有的人依然坚持负重前行,他们的内心是非常强大的,都有一颗强大的心脏。”
赵强认为,这种境界,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达到的,需要坚持。“面对再多的挫折,依然是每天一样的坚持。我每年会面试很多到我们科里来的住院医生、研究生等,我最终的问题就是,你能不能坚持,有没有信心面对未来的挫败——你今天做了这个选择,将来就要为这个选择负责。”
2
飞速成长
赵强的医学路,就是源于这样一次选择。
他是江苏常州人,出生于1964年,母亲是老师,父亲是工人。选择考医科大学,也是出于父母的建议。后来他在南通医学院学习的五年间,渐渐喜欢上这个行业。
学完了所有的基础课程以后,赵强觉得,医学领域还有很多没有解决的问题,尤其是肿瘤,依然是死亡率很高,那时他憧憬着将来可以攻克肿瘤。到了实习的阶段,他在无锡第二人民医院真正接触到了外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天遇到一位因为外伤导致气胸的病人,在不能自主呼吸的情况下,赵强干脆利落,用最短的时间给病人进行了气管插管,上呼吸机,最终抢救成功。那是他第一次感到拯救成功的成就感。
本科毕业,赵强在老师的建议下,考上了国内最好的心外科之一——上海中山医院心外科石美鑫教授的博士研究生。石美鑫教授,堪称是上海最早使用体外循环机器,做体外循环手术的第一批医者。赵强听过导师的传奇,惊为天人。“当时国内没有体外循环设备,也没有做心脏手术需要的精致的缝线。石教授很不服气,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他和其他医院的医生合作,制成了上海第一个体外循环机器——上海体外循环一号,他自己又亲手磨出了一根可以缝合心脏的“缝衣针”。完成了那台开天辟地的手术。这种创新的勇气和智慧,令人折服。”
赵强是上医第一批招收的以培养临床技能为主的研究生。“当时没有购买渠道,其实也没有预算去买心脏瓣膜,老师就组织大家自己做。一种是用人体大脑的硬脑膜制作,另一种是用猪的心脏瓣膜经过修剪和化学处理,放到病人的体内。经过换瓣的病人有些过了十年还活着,也有的病人因为瓣膜衰败、老化,需要再次手术。”赵强在老师的引导下,博士课题就是《生物瓣膜的衰败》。
在这个外科的象牙塔,赵强遇到了国内外知名的名师,最好的学习和医疗条件,以及极其大量的病人,硕博连读的五年间,每一日都在飞速成长。
上世纪80年代,国内的心脏病患者大多是先天性心脏病和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瓣膜病的发病率已有上升的趋势,但是我国在此领域的发展尚且滞后。
赵强印象中最艰难的手术之一,就是在这个时期做的。
那个病人已经是第三次瓣膜手术,前两次都是其他医院做的,心脏里面的解剖结构全都乱了,病人的心功能很差,病变非常复杂。虽然如此艰难,但是如果不做手术的话,病人就没有生路了。当时三十多岁的赵强,和同事们在手术室奋战了十八个小时,终于顺利完成了这台手术。
上世纪50年代末,国外已经开始开展搭桥手术,到80年代,已经非常成熟;而我国自上世纪70年代才开始做搭桥手术,一直到90年代中期,技术水平比国外还差得很远。有一批专家,包括赵强,就是在那个时候去国外深造,学习冠心病外科相关的治疗、手术技术,病人管理等。到90年代后期学成归来,才把我们国家的冠心病外科,带上了另外一个高度。
3
十年一梦、
1998年,赵强经过在美国俄勒岗洲圣文森特医疗中心心脏研究所的三年学习和工作,归国以后到中山医院心脏外科,带回来了诸多的变革。他深有感触地说,当时国外的手术理念和质量都比国内高,手术更加精细化,病人的管理也更加规范、成熟。
“80%的经验和技术,我们都吸收消化了。”赵强把心脏外科的底层建设真正做了起来,有了这个基础,才有日后的腾飞。
赵强从医三十年有余,第一个十年,初入中山,尊师重道,始终在学习积累;留学归来,学有所成,第二个十年,开始注重基础建设和进步;第三个十年,他已经身在瑞金,薪火相传,主旋律变成了开拓与传承。
在中山医院二十年,很多时候,赵强每年的手术量都要上千台,这甚至已经远远超过了很多省会城市医院整个心脏外科的手术量。除此以外,他还曾到全国各地80几家医院去指导,最多的时候一天要做9台搭桥手术。
赵强给人的感觉,是不怒自威的。手术室里氛围严肃,他一走上手术台,就自带气场,要求大家集中注意力,紧跟着他的节奏,把手术流畅地完成。“心脏外科手术,是一场团队合作,团队肯定要有一个主心骨的,就像是一位船长。主刀医生,把控整个手术的环节,指挥每个步骤应该做什么,注意什么,大家怎么来配合你。许多时候,做完一步,脑子里已经想到接下来的第二、第三步是什么。”他的学生裘佳培表示,一旦手术出现了危急的时刻,作为“老板”的赵强就会说,“不要发声了,都听我的。”气场震慑着在场所有人,手术室里顿时鸦雀无声。
在中山医院老资历的护士都觉得,赵强的刀法和敏捷程度,以及果断的风格,都跟他的老师石美鑫教授很像。“首先是快,而且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如果手术不干净、频频误损伤的那种快,是毫无意义的。我们的快,是没有废动作,不要去返工,根据具体的病例,具体的解剖结构,把整个流程循序调整优化。“赵强总结道。
2009年,瑞金医院与美国某中心合作开展心脏中心的模式,提升学科建设,向赵强伸出橄榄枝。此时,赵强离开了中山,来到瑞金医院担任心脏外科主任,制定了技术开展特色学科、人才培养全方面发展的战略。
瑞金医院心脏外科成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有着悠久和辉煌的历史。国内著名的老一辈心胸外科专家有叶椿秀教授、张世泽教授等,都曾在此工作。叶椿秀教授是我国体外循环和辅助循环领域的创始人之一,张世泽教授则在1978年在瑞金医院成功完成了亚洲第一例同种异体心脏移植。但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末到20世纪初这段期间,发展变得较为缓慢,直到赵强的到来,在技术开展的广度、手术量,医疗质量三个方面,都做出了新的变革。
4
桃李满堂
目前,瑞金医院心脏外科整个团队共有33位医生,110个护士,普通病房90张床位,监护室25张床位。今年为了整个心血管学科的发展,优化治疗流程,更加体现以病人为中心,6月份正式成立了心脏中心,包括心外,心内,高血压科三个临床平台,还有高血压研究室等三个研究平台,赵强成为了第一届心脏中心主任。
目前,他已经把工作重点放在了团队里年轻人的培养,还有临床科研。“我们这个团队的年轻医生,他们成长得都很快。几年前来的几个毕业生,现在虽然还是主治医生,但是心脏外科常见的三级手术和大部分的四级手术,他们都能做了。”
进步如此之快,跟瑞金特殊的培养模式分不开。第一,瑞金的培养标准要求高。规培要求主治医生要做2-3级手术,瑞金就要求做3-4级;第二,教学流程是系统化的,并且是由赵强亲自设计。
“首先让大家先熟悉病例,跟着我去查房,从疾病怎么会发生,到诊断,治疗的原则,该做什么手术,手术有好几种方式,各有什么优缺点,我都会分析一遍;下一步,我再去查房的时候就会向他们提问,这个病人的诊断如何?答的不满意的部分,我再补充。上次查完房说回去要看书的内容,这次查房的时候我就会提问;接下来,到手术的时候,他们就给我当助手,整个过程做下来,都一清二楚。这样反复带个十几次二十次,我就开始做学生的助手:让学生主刀,动作不规范的地方,我会纠正一下。学生们虽然很怵我,但是很喜欢我教他们——因为能学到真本事。这样培训几十次以后,他们就开始独立做手术。有时候我会在房间里看着,悄悄地对手术时长。做完以后,给一个反馈,今天哪里做得的还不错,还可以怎么进步等等。我要求他们每做一台手术,都要回味一下。好的学生,我还会给他更多的挑战——以前一天能做一台的,现在让他做两台。”
这样细致的培养,让科室的年轻人们都受益匪浅。不但事无巨细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第二天还要问一句,“你们看了吗?”。这样的严师,必定会出高徒,因为作为学生,大家也都知道,“这是为你好,是在让你往更高的技术水平进步”。
摄影:袁宸桢
口述实录
唐晔
赵教授,您初到瑞金时做了哪些工作?
赵强
第一,我先把目前国际上正在开展的,而在这里能进行的技术开拓起来;第二,把手术量提升上去;第三,要把医疗的质量,不管是近期疗效,还是远期疗效,都做得更好。所谓近期疗效,就是把手术的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控制在最低的水平;远期的疗效,就是在我们心脏外科做的手术病人,存活期要长。就像肿瘤一样,有的医生,做完手术五年以后,还有70%的病人活着;有的5年后只有20%-30%了。这就跟手术过程当中,是不是真正做到根治,是很有关系的。同样,对于心脏外科来说,比如做搭桥手术,血管吻合很关键,如果吻合得不好可能一个月就闭合了;如果吻合得好,但是对于病人的管理,比如药物管理没到位,病人五年生存率也不会高。所以,搭桥手术,第一要把桥搭好,第二,要把病人管理好。我们医院的手术病人,90%以上的病人10年的存活率都很好;当然,第四点要做的,就是发挥特色,把我们科室的特色做出来。
唐晔
您认为,什么是以病人为中心?
赵强
以病人为中心,不能放在口头上,要付诸行动。为了给病人方便,我觉得很多时候应该是通过MDT来讨论。以前病人是住在其他科室的,有心脏外科的问题,需要协助解决,病人就得到我们科来挂我的专家号,让我来做评估;现在病人可以留在其他的科室里面,叫心脏外科来会诊。这就是MDT。
唐晔
瑞金心脏外科的定位是什么?
赵强
我们的定位,第一是能够保持全国重点学科的地位,第二是高原学科。与专科医院相比,我们不体现在量上,而是在质量和新技术的引领上。我们做临床研究,做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成熟,推广到全国,通过我们的临床研究和经验总结,把我们的这些经验,变成一种专家的共识、指南,让基层医院能够参照我们的技术和规范的流程。比如,我们历经四年做的关于搭桥的方案临床研究,最终研究的结果,发在了国际顶级的临床杂志上,有非常大的国际影响力。
唐晔
您希望您的学生具有怎样的一些品质呢?
赵强
第一,对病人要有责任心。要做个好医生,必须对病人负责任,这是最基本的。这个负责包括,跟你相关的,以及间接相关的一些事情——比如遇到需要协助的情况时,你就要负责去和相关的科室联系;第二,在能力方面,不但能做临床手术,还要有临床研究的能力。两手都要硬;第三,心血管外科跟其他科室不一样,它的水平高低体现了整个医院的医疗水平。所以,在整个工作中,你必须是一个有团队精神的人。
唐晔
您现在还有自己的业余时间吗?
赵强
已经很少了。以前我喜欢跑步,旅游,摄影等等,现在基本都没有了。每天早晨7点半上班,晚上差不多8点下班,吃完晚饭以后,还要查询资料,做课题,到晚上12点多睡觉。没什么消遣时间,现在最多是每年抽个三四天带着家人出去度个假。
唐晔
您最放松的是什么时候?
赵强
诸如我们的文章发表了,申报的课题通过了,忙碌了一天,手术很顺利,病人很平稳等等时刻,我都会感觉比较轻松。
唐晔
支持您连轴转的动力是什么?
赵强
肯定是病人的需要,以及我的同事们的需要。现在有点身不由己,因为大家需要你,你就要努力去帮助他们。
唐晔
如果哪天您封刀了,会去干嘛呢?
赵强
我想65岁之后退休,应该在那之前把我们的团队建设好,把我的所有经验知识传授给他们;退休以后,如果科室需要我,我就给当顾问,或者写写书,总结一下经验给同行。
采访 | 唐晔 编辑 | 文刃
版权声明:
本文系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在[晔问仁医]后台留言;
授权使用请注明:“来源[晔问仁医]及作者”。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