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是首个“中国医师节”,全国339万执业医师,有了自己的节日。这一天,值班医生是怎么过的?北京日报记者任珊来到北京友谊医院急诊科,见证了主治医师李振华特殊又普通的一天。
“32床抢救完了还需要观察,2床、3床还要进一步治疗看是否转入心内科。”早上8点,北京友谊医院急诊科抢救室难得地清静了一会儿,夜班大夫小声地向李振华医生交班。
李振华这天值的是白班,从早上8点到晚上8点,接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巡查抢救室的危重病人。
“您今儿心里还难受吗?昨晚睡觉还舒服吗?”抢救室3床是一位年过八旬的老太太,由于房颤(持续性心律失常),长期服用药物导致心动过缓,上周五上午在家突然喘不过气,经过抢救,生命体征平稳了,可心律还是忽高忽低。
看到医生过来,老人的女儿马上凑过去。
“老人心律还是偏慢,我建议转去CCU(心脏监护病房)。之前你们好像不太愿意,现在的想法呢?”家属还在迟疑,病床上的老人拉住李振华的手,“大夫,我听您的。”
跟家属沟通完,李振华赶紧回到护士站,沟通老人转入CCU的事。这时,抢救室里突然传来呻吟声,李振华赶紧跑到32床旁。
32床的老太太打着点滴,在床上蜷缩着。老人由于急性脑出血前两天送来抢救,虽然已经脱离危险,情况稳定,但偶尔还会非常痛苦。“我们想转到家附近的医院,不想总是这么来回跑。”看着病床上的家人,家属提出要求。“病情平稳,可以转院治疗。”李振华检查后表示。
这边还在解释着,突然一声呼救声传来:“大夫,大夫,快来看看我妈妈!”一位老太太被推进了抢救室。
“什么病?”“急性脑血管病。”“神志还清楚吗?”“很清楚。”李振华和护士简单沟通了一下,便安慰家属,“别担心,神经内科医生马上到,先安排病床。”这时,另一位医生给李振华带来了好消息,“3床病人转入CCU安排好了。”
急诊室的每一天,都和这个战斗的清晨一样,交替上演着悲伤和欢喜。
查房一圈下来,18位内科患者花了李振华将近两个小时,中间还处理了两起突发病情,一口水没喝。这样的工作节奏,对于干了18年急诊工作的李振华来说,已经习以为常。
说起医师节,李振华也非常开心,“这是社会对我们的认可。能在属于我们的节日里,在急诊科里过节很有意义。”
中午11点,抢救室的病人家属开始探视,李振华回到医生工作站,开始梳理病人化验结果,接下来,他还要和其他医生一起,为每一位病人制定诊疗方案。
内容来源 | 北京日报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