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众说医师节 | 用医者大爱温暖无数患者

2018-08-20 14:09   健康号管理员

坚守在出生缺陷防控的第一线,她们更是用医者大爱温暖着无数患者,守护着千万家庭的幸福,为医生这个职业做出了最好的注解。

——记甘肃省医学遗传学中心主任郝胜菊

文 | 麦田

有这样一类医生,他们是遗传基因的解密者,通过细胞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等技术手段,分拣出人体内致病的遗传基因,从而有效预防、诊断发病率高的遗传性疾病,提高人口出生质量,甘肃省医学遗传学中心主任郝胜菊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20多年来,郝胜菊在医学遗传学临床研究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带领科室人员勇闯技术难关,筑牢出生缺陷三道防线,有效降低遗传病发生风险。

坚守在出生缺陷防控的第一线,她们更是用医者大爱温暖着无数患者,守护着千万家庭的幸福,为医生这个职业做出了最好的注解。

误打误撞进入全新领域

1983年,郝胜菊考入兰州医学院,从此与医学结缘。

当年选专业,其实还有一段插曲。“那会儿,看到有个食品品尝专业,我特别想报。”她说,那时候生活条件艰苦,想法单纯,觉着学这个专业生活上也许会好一些,最后还是父母做主选择了医学。如今每每回忆起当年的情形,总是忍俊不禁。如果真是那样,也许今天就少了一位遗传学专家,而多了一位食品科学专家。

大学毕业回到家乡的她,在武威地区卫校任教师工作。每天与学生朝夕相伴,按部就班地上课,日子倒也过得轻松简单。可是学了那么多年的临床医学知识,却没有干临床工作,心里总不免遗憾。后来有一个机会,到兰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产科进修。进修结束后,她于1994年正式调入甘肃省妇幼保健院。当她信心满怀以为终于可以在临床上“大干一番”的时候,却临时被安排到了遗传室,因为当时遗传室一位老职工患病缺人。说好等新人一到岗,就让她回临床,可谁也没想到,这一临时变动一变就是20多年,她也因此误打误撞走进了遗传学这一全新领域。

遗传学是什么?遗传学能做什么?遗传学要怎么做?……这些,对于想在临床干出一番事业的她来说,还真有点儿懵。

卯足劲头探索未知世界

可是依着郝胜菊的性子,既然留下了,就不能闲着,总得干出点儿名堂。

当时在全国范围内,学界普遍意识到很多疾病与遗传有关,但遗传学技术的临床应用仍处于摸索阶段。成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甘肃省妇幼保健院遗传室,虽说已开始做遗传学检查,但是标本量很少,一周仅能进行几例染色体核型分析。“那个时候,能进行筛查的两病做得也不好,我们的老主任徐仲勤一直忧心忡忡,希望我能以此为突破口,做好出生缺陷防控工作”。而她所说的 “两病”,就是甲低(甲状腺功能低下)和PKU(苯丙酮尿症)。

她进而解释,PKU和甲低患儿如果能及时被筛查出,于出生一个月内给予治疗,孩子的智力可以达到正常孩子95%的水平;如果不筛查,不及时治疗,孩子在一岁以后会出现严重智力障碍和特殊面容。

在这种背景下,1996年开始用最简单枯草杆菌细菌抑制法进行新生儿代谢病筛查,当时她们要自己到临床科室收集标本,采集新生儿出生后72小时的足跟血,两年后终于筛查出了第一例PKU患儿。当家长被召回时完全不能接受,也不愿意相信,更不配合治疗。年轻的她在老主任的带领下,凭着一股韧劲,追着患儿家属,苦口婆心劝家长及时干预治疗。家属将信将疑,她们又主动为患儿联系上海新华医院进行复查,当诊断结果与遗传室一致时,家属这才终于同意按照老主任给予的方案进行治疗,这个幸运的孩子至今状态良好,她们也和这个家庭在定期治疗随访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很快,又发现了第一例甲低患儿。她回忆道,“两病”的筛查在大家的努力和相关科室的支持下,尤其是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陈丕亮主任下基层对“两病”筛查进行宣教,新筛工作量逐渐上升到了每年的几千例。同时,我们的院领导高瞻远瞩,及时抓住机遇,申报了“甘肃省新生儿筛查中心”,实验室设在遗传室,出生缺陷三级防控中的第三级防控就逐渐开展起来了。2005年甘肃省卫计委转发卫生部关于印发《新生儿疾病筛查筛查技术规范》的通知,也使三级防控体系有了立法的保障。如今,社会的关注、政府的投入、技术的不断更新,全省新生儿疾病筛查率由最初的3%左右提高到99.2%,仅郝胜菊所在实验室每年就要完成10多万新生儿筛查,我省三级防控工作已经位于全国前列。

也就在这个时候,遗传室开展了出生缺陷二级防控工作唐氏筛查。由于当时检测方法是放免法,筛查结果稳定性不好,检出率不高,临床的接受度也不好,做此检验的病人也很少。 

没有人做检查怎么办?她又和同事们去临床做工作,“那时大家对遗传病了解得不太多,对它的危害性认识不足,病人更不会主动要求筛查”。而筛查出的高风险病人后续要进行羊水诊断,这对遗传室来说又是一个挑战。那个阶段,为了观察羊水细胞的长势,加班加点在实验室,倚在走廊的椅子上,每隔几个小时就起来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就这样日夜摸索了3个多月,终于掌握了羊水细胞生长的特殊性和收获细胞的技巧。为了进一步提高技术,老主任派她去四川省计划生育研究所学习近半年,成功率逐渐提高。后来她又多次派年轻人跟进学习,成功率终于达到97%以上。

2005年,遗传室通过唐氏筛查和羊水诊断查出了第一例18-三体综合征。“这是一种出生缺陷的遗传疾病,表现为心脏不健全(例如心室间缺损)、智力低下,唇腭裂,眼睑皱褶等各种畸形。”郝胜菊解释道。

当时结果一出,刚刚接任老主任班成为遗传室主任的她,头一回“遇事”了,这种病征以前从没见过、更不会治,大家都陷入了忐忑。她们赶紧为孕妇联系去华西二院做产前诊断,诊断结果与遗传室一致,大家这才松了一口气。技术的进步赢得了临床的认可,又为病人提供了准确的诊断结果,一时间大家都充满了干劲。

正是从这第一例染色体病被诊断,遗传室在出生缺陷的二级防控工作也开始“破冰”。

勇挑大梁构筑一级防线

2012年,甘肃省医学遗传学中心依托原甘肃省妇幼保健院遗传室正式成立。此时的郝胜菊,更加意识到遗传学技术对出生缺陷防控的意义重大,必须将“防控”工作往前推进。当时强制婚检取消,一级防控主要得靠医生不断普及。为此,医学遗传学中心特别开设了遗传咨询门诊,主要针对有家族遗传病史、反复流产史、不良妊娠史、孕早期用药史患者等进行咨询、检查,并逐渐增加遗传咨询师出诊频率。在这一行干得越久,越发使她有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总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基层医生树立新理念,掌握新技术,让出生缺陷防控队伍变得更强大。于是,她带领团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下基层到农村及偏远地区,宣讲优生优育、“三级防控”,普及遗传病新知识及筛查质控新办法,说走就走,毫不含糊,对普及出生缺陷防控知识不遗余力。医学遗传学中心牵头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对全省相关医护人员进行培训,2013年到2015年期间,连续三年举办了国家级继续教育培训班,传授遗传病的诊断和产前诊断新知识、新技术,把防控工作扎扎实实地做到基层和一线。

“出生缺陷防控工作必须依靠一支技术精湛、服务优良的队伍”。多年的实践使她深深地意识到这一点,为此她不断引进高学历人才,购进先进设备,按照国际标准改建实验室。遗传中心现有24个精兵强将,正高职称1人、副高职称3人、中级人员3名、初级人员12名、技术员5名。其中博士2人、硕士13人,研究生以上学历占人员60%左右,这些都是她的心血和骄傲。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外送科室人员积极赴美国、加拿大、香港、德国等国家及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区进修学习;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医学中心拥有各类先进的设备约90余台:全自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系统、新生儿遗传代谢病串联质谱筛查分析系统、气相质谱联用仪、全自动遗传分析仪、高通量测序仪(Nextseq CN500)、荧光定量PCR仪、染色体核型分析系统、全自动染色体收获仪、染色体扫描及图文分析系统等。

随着国家新医改政策的到来,医学遗传学遇到了快速发展的好时机,她加紧推进医学遗传中心检测技术平台的建设。

2012年,建立了一代测序平台,可对单基因遗传病进行基因诊断,如对PKU患儿家庭进行产前诊断。2015年,建立了高通量测序平台,引入NIPT(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抽取10毫升孕妇血,在妊娠12周以后对胎儿宝宝进行5条染色体疾病的早期精准筛查,有效缓解了孕妇压力。2016年底针对二孩儿政策后,高龄孕妇增多,生殖细胞老化,易发生染色体的微重复和缺失综合征等情况,引入了NIPT-plus,进一步对7种微缺失综合征和4种性染色体疾病进行筛查。而对于B超提示异常,不适用NIPT的高龄孕妇来说,2017年CNV检测技术的引入又为孕妇提供了明确诊断;而且,这项技术也可以为生长发育迟缓、智力障碍等疑难病例患者提供诊断。

如今,她们又瞄准个体化治疗这一全新的精准医学领域,开展了药物治疗相关基因检测,如他莫昔芬、芳香化酶抑制剂、紫杉醇、铂类、卡培他滨等,同时开展了肿瘤易感基因、哮喘用药及叶酸代谢相关基因检测。 

是医生却又不似平常医生

在很多人眼里,医生就是与病人交流、诊断、治疗……解除病痛,皆大欢喜。可在这里,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医学遗传学中心的医生们一开始接触的都是各种标本,与患者面对面沟通的机会很少。由于检测的特殊性,当她们在实验室紧锣密鼓的检测分析、严格校对复核,最后发出明确诊断时,患者已经历了长时间的等待,精神压力很大。尤其是遗传咨询医生面对患者告知结果异常时,“病人经常是痛哭流涕、精神萎靡,其实我们也和他们一样承受着同样的压力,所以我们必须先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好,再去宽慰病人、解释病情。”郝胜菊说。

当然,对于每一个医生来说,告知“坏消息”都是绕不开的难题。郝胜菊说:“病人的解释工作的确很难做,不少病人对遗传性疾病的知识了解不够,我们就要把专业知识变成病人能听懂的语言,更要打开他们的心结。”

熟悉的人都知道她是个急脾气。年轻时的她,有时会因为病人的不理解、执拗不听,着急不已。现在的她,经过多年的磨砺,每每再次遇到这种情况,总能苦口婆心、心平气和地和病人沟通。有些病人反反复复找到她,一次解释没效果,她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再向病人解释,细致地告知病患风险和预防措施。她说,“将心比心,这些病人的遭遇已经很不幸了”。

让自己跑得快些,再快些

30岁出头就挑起科室主任的重担,从遗传学的“门外汉”逐渐成长为专家,其中艰辛只有她自己清楚。

今天,她仍不敢有一丝懈怠。不停地学习,参加各种学术会议,掌握最新学术动态。她心里清楚,一方面要跟上遗传学技术发展步伐,引进新技术进行精准检测,才能更好地服务患者;另一方面还要围绕临床学科的发展方向,了解临床业务新需求,更好地服务临床。不但自己学,还鼓励年轻人学,提高他们的知识层次和业务能力。

她说:“遗传学发展得太快了,稍不留神就会落伍,所以我们不能固步自封,我这个当‘火车头’的必须跑得快些、再快些。”

在科室年轻人眼里,郝胜菊是出了名的严。抓质控严,她常说“检测质量关乎患者一家的幸福,也关乎遗传中心的‘生命’,来不得半点马虎,不能在质控上出丝毫问题”;抓学习严,要求年轻人在业务和科研上每年必须完成定岗任务,奖罚分明,督促他们作出成就;抓管理严,在工作上,一心一意,一丝不苟,责任到人,对自己的工作负起十二分的责任。这些“严苛”听上去有些不近人情,可年轻人们都是心服口服,因为她就是这么要求自己的。也正是有了严格的要求,曾经为一个检测结果而忐忑许久的情景再也没有了,现在可以底气十足地说:“这个检查结果完全可靠”。

在她的带领下,不断完善技术、创新项目带动了科室的发展,项目从最初的两大类近10项拓展到现在的五大类30多项。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也取得了许多科研成果。遗传中心科研绩效考核连续三年位列全院前三名,先后承担省市级研究项目10余项,获省部级成果5项;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40余篇,发现7例世界首次报道的染色体异常。

目前遗传中心是医院临床重点学科,已成为省内规模最大的综合性临床遗传学实验室。2012年被甘肃省卫生厅评定为“甘肃省级医学遗传中心”,是我省医学遗传学、优生学专业的龙头专科;2014年被国家卫生计生委授予“甘肃省医学遗传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2015年成为国家卫生计生委妇幼司通过的第一批开展“高通量基因测序产前筛查与诊断”临床应用试点工作的产前诊断机构之一。

这么多年,医院、家,两点一线构成了生活的全部。长期以来高强度、快节奏的工作状态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反倒闲下来就不适应。这不,她又有了新目标。

她计划着搭建一个更好的平台。扩大实验室场地面积,拓展现有技术,开展三代测序技术,把精准医学更好的应用到临床。带好团队、当好重点学科的排头兵,用科技创新为临床为病人解决更多疑难问题。

20多年来,她也一直感恩医院领导对她的信任,给她们提供了一个展示高精尖技术的平台,感恩一路走来,为她们提供各种支持的各位老师和同行们。就这样,一路风风火火,像个停不下来的陀螺。应用遗传学新技术,最大限度地预防出生缺陷发生,总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众说医师节,医者,患者,遗传室,郝胜菊,医学,筛查,防控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相关推荐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