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众说医师节 | 做患者的贴心人

2018-08-20 11:26   健康号管理员

真水无香,白衣清峻难掩你胸中拳拳的医者之心;大爱不言,百姓心头有秤能掂量你救死扶伤的担当。

文 | 秀儿

周一上午是妇一科主任王晓黎上门诊的时间,也是患者最集中的时候。一上午40个号,已经是一个医生工作时间能完成的最大工作量了。然而,找她看病的患者总是超过限定人数。但只要是农村来的,王晓黎一般都会给她们加号:“农村的患者来一次不容易,让她们白跑一趟,实在是不忍心。”

于是,40个号通常会加到50个,最多时竟翻了一倍。加号的结果自然是延长门诊时间,中午十二点下班对王晓黎来说从来都是奢望,能在下午一点左右看完病人就算很从容的一天了。这样赶在下午两点上手术之前,还能有相对充裕的时间吃一顿饭。对医生来说,一天只吃一顿饭是常有的事。妇一科每年大大小小的手术有1000多台,王晓黎每天平均要做5台。上手术时,吃饭时间只能尽量压缩,有时体力实在顶不住,就在两台手术的间隙,匆匆吃一口。

由于王晓黎周一上门诊,通常周一下午妇一科只安排三四台手术。顺利完成手术后,王晓黎再次回到科里,为新入住的患者及明日做手术的患者进行检查,确定手术方案。一切顺利的话,王晓黎能赶在七点前下班,如果遇上一台恶性肿瘤或疑难手术,下班就没点了。

一天连续工作十多个小时,病人一个接着一个,手术一台接着一台,这是甘肃省妇幼保健院妇一科主任王晓黎一天的工作,也是她全年工作日的真实写照。

于细微处见真情

前不久,王晓黎的科室里接待了一位患有宫颈癌的岷县农村老人。每当王晓黎来查房时,老人总要拉着她的手,即便不说什么话,但感激的心情却写在了脸上。感动老人的不仅仅是王晓黎精湛的医术,还有那一碗热腾腾的酸菜土豆面。

这位老人辛苦了一辈子,拉扯四个女儿长大成人,才过上几天舒心日子,没想到却被查出患上了宫颈癌。曾有一度,老人很消沉、绝望,想要放弃治疗。

王晓黎得知情况后,来到老人病床前,苦口婆心劝慰她,帮她树立抗击病魔的信心。一次,王晓黎随口问家属老人喜欢吃什么,老人的女儿回答,说这次住院后母亲特别想吃酸菜土豆面。

“这还不好办?”王晓黎一听,马上想起医院附近有家饭馆正好卖酸菜土豆面。于是,此后的日子里,王晓黎和同事们吃过饭后,总不忘给老人带一碗回来。

医生的一举一动,在病人的心中胜过千言万语。终于,老人变得开朗起来,愿意配合治疗,并顺利接受手术,现在已经回家休养了。提起这位老人,王晓黎淡淡地说:“其实我们只做了一点点,而患者却回报我们的感激那么多。”

类似的故事还有许多,王晓黎勤恳待人、忘我工作,解除了千千万万病人的痛苦,赢得了声声赞誉,成为患者心中“治病救人,廉洁行医”的好大夫。

尽量少开药、不开贵药、不在门诊给患者输液是王晓黎的原则。每次开药时,她总会叮嘱在电脑上帮她开处方的助手:“这药有两种,一种20元,一种60元,开20元的那种。”

一次上门诊时,一位中年妇女将彩超报告单递给王晓黎。仔细看过后,王晓黎建议患者在门诊做一个小手术。这位中年妇女突然哭了起来。

原来,这位妇女是替女儿来看病的。6年前,她女儿患了卵巢恶性肿瘤,王晓黎为她做了手术,保留了卵巢。术后这名患者恢复得很好,结了婚还生了孩子。没想到体检时又查出了宫颈癌前病变,这可吓坏了这位母亲,她拿着检查结果又来找王晓黎。

王晓黎耐心地向她分析了病情,安慰她说:“这是个小手术,没有太大问题,不要太担心。”

“每次手术之前,我都要与患者和患者家属沟通,这种沟通大大减少了患者与医生之间的误解和矛盾。”王晓黎说。

在王晓黎看来,医术很重要,而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同样重要。也正是因为这样,妇一科自建科以来,没有发生一起医患纠纷。

尽管每天都在超负荷、超强度地工作,但她王晓黎从未有过怨言。因为她总有对病人放不下心的地方,总想多看看,多年来这已成为了习惯。数不清多少次门诊,常常到下午1点多才能吃饭;数不清多少个节假日,依然工作在病房……

以新技术造福患者

在平凡的医疗工作岗位上,王晓黎深深体会到做一名合格的医生,仅凭着良好的愿望和对患者的同情心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精湛的技术,才能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

过去,曾经经历过妇科手术的人,极少能忘掉那一种痛苦的体验。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代表着21世纪医学主旋律的微创技术的问世,将医学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领域。这也使得“躺在手术台上痛苦呻吟”的场景将逐渐远离我们。

多年来,王晓黎一直努力做到让患者的创伤最小,在降低手术费用的同时,也缩短病程。她深知,自己服务的对象是女性,是母亲,能不能解除她们的痛苦,既关系到他们的身心健康,也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和睦。为此,她不懈努力着。2001年医院派她去北京学习宫腹腔镜新技术,她刻苦钻研,不负众望,学成回来后,积极引进开展了宫腹腔镜这一新技术。

不久,王晓黎担起了创建甘肃省妇幼保健院腔镜中心的任务。经过几年的努力,她成功将宫腹腔镜技术、电子阴道镜、LEEP刀技术、盆底功能障碍重建技术引入甘肃省妇幼保健院。2003年,她率先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宫腹腔镜联合手术,通过一次手术、一次麻醉同时治疗宫腔和腹腔的病变。2006年,她开展的宫腹腔镜联合手术、腹腔镜辅助下乙状结肠代阴道成形术两项技术经过专家鉴定。如今在妇一科,微创手术率达到85%以上。

将这些新技术推广普及到全省,让更多的患病妇女接受微创的治疗,解除病痛,提高生活质量是她最大的理想和愿望。王晓黎常年向基层单位培训相关专业人员,向全省地县培养了一批懂技术、用得上、切实为老百姓解除病痛的基层专业人员队伍,致力于推动全省妇科微创技术的发展。

2010年11月,甘肃省妇幼保健院被卫生部评为“卫生部妇科内镜四级手术培训基地”,目前为西北首家培训基地,并开始面向全国培训学员。王晓黎作为培训基地的创始人、负责人之一,为基地的筹建付出了辛劳,也为基地学员的培训付出了心血。多年来,带教培养妇科内镜医师120余名,为全省地县、基层单位输送了一批又一批懂内镜手术专业人员队伍,为推动甘肃省该领域技术水平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医德重于一切

“医德重于一切。”这是王晓黎从医的座右铭。从医20多年来,她一心扑在工作上,每周工作时间超过60个小时,经常带病坚持工作。爱人离家较远,中午不能回家。而王晓黎也是经常下不了手术台,因此当时还是小学生的女儿常常独自去医院食堂打饭吃。多少年过去了,女儿甚至没有吃过妈妈做的一顿午饭。

为了能在最短的时间里了解病情,了解患者的心理,打消他们的恐惧,常常用亲切诙谐的语言营造一种宽松的就诊环境,以取得患者的信任。常常换位思考,耐心向患者解释病情,急患者所急,为那些从边远山区来,经济困难的患者精打细算,用最少的钱解决他们最重要的问题。多次为那些经费短缺,影响诊治的患者垫付经费,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不少患者出自内心感激之情给她送上红包或其他物品,有的请她喝茶吃饭,以表示谢意,她都统统婉言谢绝、推辞。

“这是我应该做的,能治好你的病就是我最大的欣慰。”这是她常挂在嘴边的话。

王晓黎从事妇产科专业以来,树立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全心全意为患者提供了优质服务;坚持廉洁行医,拒收红包、拒吃请;工作上一贯认认真真、勤勤恳恳,每日加班加点,也从无怨言,与科室同事和科室之间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在全院和科室起到带头作用。

她是一个平易近人、医德高尚的人。她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关爱患者,为患者解除病痛,树立了医务人员良好的形象。她对待患者和蔼可亲,不分亲疏,不分院内院外,不分城镇乡村,只要是找她看病,她都热情接待,从不推脱,不厌其烦地进行精心治疗。

王晓黎不仅自己高标准严要求,还经常教育科里的年轻医生要经受考验,筑牢思想防线。她强烈的敬业精神、高度的工作责任心以及高尚的医德,不仅得到了领导的赞誉和同事的尊重,更为可贵的是获得了患者的信赖和崇敬,同时她的精神影响和激励了妇一科整个团队。如今,甘肃省妇幼保健院院妇一科这支团队越来越强,一大批中青年医师正在茁壮成长。

在长期的实践中,她深深地体会到做一名合格的医生,必须有精湛的技术,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她利用业余时间刻苦钻研,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不断提高业务技术水平。积极参与科研工作,主持及参与完成科研10项、在研科研课题2项、发表论文15篇、专著1部、科研获奖3项。

真水无香,白衣清峻难掩你胸中拳拳的医者之心;大爱不言,百姓心头有秤能掂量你救死扶伤的担当。 王晓黎以她高尚的品德和精湛的医术赢得了患者广泛的尊敬和爱戴,被称为是“患者的贴心人”。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众说医师节,贴心人,患者,王晓黎,妇一科,手术,门诊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相关推荐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