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说医师节 | 科主任、导师、妻子、母亲......这个角色她演绎得最成功
作者 | 慧儿
来源:甘肃省妇幼保健院
人物小记:王惠玲,女,1968年出生。甘肃省妇幼保健院中西医结合妇科(老年妇科)主任、副主任医师。1991年毕业于兰州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先后在急诊科、产科、妇科工作。二十多年来,她恪守“多奉献,少索取”的人生价值观,凭借自己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踏踏实实、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挽救了无数的生命,用博爱的胸怀温暖着每一个患者的心灵。她为病人而忙碌,没有时间著书立说,也没有获得过让人羡慕的荣誉称号,但她用自己的行动抒写了医生最优秀的论文答卷,千千万万患者的称赞与口碑就是奖励给她最好的奖杯。
“行医得到尊敬,我感到生活的美好”
半夜里、假日里、风雨交加的日子里,王惠玲家中的电话都随时会响起。单位的通讯录的联系方式十分全面,住宅电话、手机、亲属电话都有,总有一个能找到她。女儿小的时候委屈的说,电话铃声是最恐怖的声音。铃声响起的那刻,王惠玲整装出门,速度堪比部队的紧急集合。而这个铃声这么多年来一直陪伴着、存在着……
47岁的王惠玲,在干练中透着一份知性,温文尔雅的言谈中透露出大家闺秀的气质。在科主任、导师、妻子、母亲的多种角色中,她并不能游刃有余。因为,无论是家人同事还是患者众口一词“她的医生角色演绎得最成功。”
作为一个医生,她在省妇幼保健院的临床工作的不断探索中,体会到成就感。她说,“医生的任务就是让人们健康度过一生,迎接生命的到来,好好地把人送走。医生要具有心善、脑灵、手巧、体健的综合素质。对我来说,做医生是一种享受,从来不缺成就感,当我给家庭送去生命,病人那种感激是最真实的。医学与人文密不可分,医生的沟通技巧、人文底蕴非常重要。我行医二十多年得到的是尊敬,感到活着的美好。”
医者仁心
医者之大,是用精湛的医疗技术挽救饱受折磨的身体,用阳光般的温暖照亮苦难无助的心灵,用孤独的坚持守护缺医少药的人们。1996年她在产科工作的时候,一位来自甘肃东部山区的孕妇住院生小孩,因家里特别困难,12月份的天气,夫妻两人轮换穿着一条毛裤,也交不起700多元的住院费。王惠玲当时工资只有60多元,看到患者的难处她急在心里。她从家里给孕妇熬稀饭,煮鸡蛋,送到孕妇嘴边,还花钱给孕妇的丈夫买了新绒裤。医药费交不起,她带头捐款90元钱,全科所有医护人员一起献爱心,为患者交齐了住院费。
兰州市的李女士是一位单亲妈妈,下岗多年,独自带着女儿艰难的生活。屋漏又遇连绵雨,2005年李女士患了卵巢癌住进了王惠玲所在的科室,王惠玲为她选择了最好的治疗方案,手术后进行了几期化疗。当时李女士精神压力十分大,情绪低落,痛不聊生。王惠玲在为她治疗身体疾病的同时,常常开导她,安慰她,进行心理疏导,陪伴她度过了艰难的治疗期。出院后,王惠玲常常和李女士联系,关心她的身体以及生活状况,两人从医患关系变成了知心朋友。两年后,又一次灾难降临,李女士不幸罹患了乳腺癌,危难之际她又来找王惠玲商量对策,王惠玲帮助她联系了甘肃省肿瘤医院最好的乳腺专家,为她做手术治疗。在王惠玲的关心鼓励下,十年来李女士以坚强的毅力和病魔斗争,让生命得以重建。
2007年,兰州市西固区的患者沈女士同时患上了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一度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王惠玲为她精心治疗,打气加油。如今七个年头过去了,沈女士劫后重生,还时常介绍别的病人来找王惠玲看病。
2012年底,一位来自甘南藏族自治州偏远牧区的70岁的老奶奶患上了盆腔包块,老人不会说汉语,生活非常困难,在医院身边只有一个从新疆回来的孙女照顾。老人做了手术后,因营养不良,导致伤口不长,王惠玲自己买了几盒蛋白粉送给老人,科里的其它医护人员也给老人送饭、送水果,当初想放弃治疗的老人终于康复出院,她紧紧握住王惠玲的手感动地直抹眼泪。老人回到新疆的孙女特意寄来一包当地特产核桃,表达对全科医护人员的深深谢意。
2013年春节过后,兰州市城关区的林女士被查出得了宫颈癌,作为单亲母亲的她一度陷入了绝望的境地,生活充满了灰暗和绝望,还得上了焦虑症和抑郁症,无数次产生了轻生的念头。病魔无情人有情,王惠玲为她成功实施了手术,制定了科学有效的化疗方案。在五个多月的陆续住院治疗期间,王惠玲带领全科医护人员给予了林女士亲人般的关怀陪伴,使得她度过了人生最痛苦的时期,从绝望中看到了希望,哭泣之后重新回到了阳光状态。如今一年多过去了,重新回到工作岗位的林女士把王惠玲当作人生路上最知心的亲密朋友。
二十几年如一日,王惠玲把自己全部的心血倾注在解除妇科病患者病痛的工作中,大小做过上千台手术,治愈了无数个病人。所有的患者对她都有一个共同的印象:她为人随和,没有主任的架子,无私、严谨、执着、踏实、低调、安全感。虽然王惠玲看起病来严肃认真一丝不苟,让病人感受到尊重。当给病人解释病情时,她又能耐心细致体贴入微,让病人感到轻松不恐惧。
妇科癌症病人常常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常常是惊恐万分,手足无措,思想包袱很重,精神压力很大,王惠玲主任总是对病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开导,反复讲解,直至病人听懂、配合诊治为止。长此以往,她成了千千万万个患者的知心姐妹,无数个病人在她精心治疗和亲切关怀,无私帮助鼓励下,驱走痛苦和黑暗,重新鼓起了生活的勇气,走在了阳光路上。她用浓浓的爱心托起了生命的奇迹,让每个生命因关爱而美丽永恒。
打造甘肃妇科一流品牌
医学是生命的科学,必须具有精湛的医术。当年王惠玲选择学医从医,就是觉得医生这个职业业务性强,神圣庄严。为了解除病人的痛苦,王惠玲一直把学习钻研新技术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于临床工作每一个病例,都仔细研究,不断总结,力求长出最合理、最科学的救治方案。
作为一个科室带头人,她并不按部就班, 随着研究的深入,不断发现新的研究课题,学到新技术后,再根据需求改进。带领研究生对妇科医学领域的新课题进行转化医学的研究,围绕国家目标进行大项目的攻关研究,相关成果以论文、著作、学术专利和省级技术进步奖励的形式呈现。
近年来,全科不断引进全省最先进的妇科治疗多项新技术、新项目。包括《改良阴道封闭术在老年盆腔脏器脱垂治疗中的应用》,《无张力网片在腹壁内异症修补术中的应用》,《阴道前穹窿悬吊在盆腔器官脱垂的治疗价值》,《中药敷脐在化疗药物所致恶心、呕吐副反应的防治》,《妇科围术期静脉血栓性疾病防治临床策略的应用和研究》被医院重点列入2013年的科研项目,《早期宫颈癌保留宫体的广泛性子宫颈切除术的诊治综合技术的应用》、《快速康复技术在妇科围手术期应用》被列入2014年全院科研项目。同时,引进了手术后中医的康复治疗,包括穴位按摩,穴位注射,中药足浴,艾灸,气压治疗,淋巴导流等手术,手
术期静脉血栓管理等,使得科室的许多技术在全省属于首例,填补了西北地区妇科空白,成为甘肃妇科一流品牌。
用高尚品格带领团队
人在一起不叫团队,心在一起才叫团队。在注重自己的业务学习、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的同时,王惠玲鼓励全科人员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理论,想方设法为大家创造学习的机会。她是全科室同事工作上的良师,生活中的益友。不论在门诊,还是在术台前,她总会不厌其烦地为年轻医生边操作边口述步骤、规程及注意事项。
在超负荷工作的同时,王惠玲总会挤出时间组织全科业务查房、业务学习,邀请院内专家为全科医护人员授课,二十几年如一日,倾心培养出了一批技术硬、素质高的专科医生和护士团队。她关注周围每一个人的专业成长,会不失时机的给予他们提醒和帮助。她不仅是在工作学习中,在日常生活中对每一位同事也都特别关心。尤其是对生活上有困难的同事,不论年龄大小,不论是正式职工还是聘用职工,都尽量帮助。
“廉洁行医”一直是王惠玲要求自己和团队的工作原则。一直以来她都以高度负责的职业道德和无比关注的慈爱之心认真对待每一位患者。她在科室内部建立健全监督机制,杜绝腐败现象发生。全科人员在她的带领下“认认真真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在她的要求和带领下,全科医护人员都能严格要求自己,从不接受任何馈赠和吃请,做到了无“红包”科室。为了拒收红包,科室专门设立了医护人员和患者的隔离通道,病员和家属不允许进入医生办公室。医生和患者谈话以及手术前的签字都在专门设立的医患沟通室进行,在透明下阳光开展工作。
从医之路,无怨无悔
从朝霞漫天到华灯初上,从枝繁叶茂到草木凋零,忙忙碌碌300多个日夜,不经意间抬头,竟又到了春暖花开时节。王惠玲和同事们称得上是这个城市最忙碌的一群人,他们24小时待命、节假日无休,不知疲倦地奋战在医疗卫生一线。
在二十多年的医生岗位上,王惠玲体会到,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妇科医生,仅仅是手术切开、病灶清除、预防感染是远远不够的。医生要有全面的综合素质和知识。第一,专业技术要很强,第二,心理素质要特别好,因为要处理很多急危重症。要给病人去开导,第三,要成为病人的朋友,让病人把苦衷讲出来,信任你。
王惠玲一周七天有六天在上班,通常都是早上七点半上班,晚上九点以后下班,连周六都在查房。一个星期要上三次门诊,平均接诊患者300名;平均一个星期做25台手术,还要管理负责41个床位的住院病人。一年下来要做1200多台手术。她患有严重的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常常是晚上做完当天的最后一台手术时,累的感觉气都上不来了。一天手术下来,回到家里连说话、吃饭的力气都没有了,还要不厌其烦地时常接听各地患者打来的咨询电话,耐心解释。王惠玲的丈夫一直参军在外地,由于自己工作太忙碌,从小顾不上照顾女儿的学习和生活,孩子的吃喝学习全有父母照顾。王惠玲的父亲得心梗做过两次支架手术,王惠玲也顾不上照顾,一周最多能看望父母一次。王惠玲的女儿说,“妈妈对病人比对自己的家人好出许多。但妈妈喜欢医生这个职业,做了自己喜欢的事情,每当看到被妈妈治好的病人出院时候,妈妈的那种喜悦,那种充实感和成就感,使全家人都为之骄傲,”更加支持王惠玲所从事的救死扶伤的神圣工作。
医生每一天都面临新的挑战,这种挑战来自自己的专业知识,来自新的患者关系等等,至今王惠玲对自己选择医生这一职业无怨无悔。她以患者的健康快乐为己任,严格要求自己并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勇攀医学高峰,谱写出新的生命乐章。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