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个好日子
八一建军节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
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
是我们坚强的后盾
我们为腾飞的祖国
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日渐强大的祖国背后
是人民解放军战士
时刻为祖国的安全保驾护航
而医护人员
也像 人民解放军战士一样
保卫着我们的安全
时刻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
国内率先采用
ECMO(人工心脏)+Impella(心室辅助)
顶尖技术
成功挽救了
一名罹患急危重
暴发性心肌炎患者的生命
这两项顶尖技术
就像两把坚强的利刃
保卫着人民群众的健康
7月31日是这位年轻女患者(图左)康复出院的日子,谁又能想到,一场小感冒,险些要了她的命啊!
下面,快跟随小编一探究竟
啊嚏!感冒了
不对呀
怎么越来越头疼
胸闷喘不过气来...
你以为这只是一场轻微的感冒吗
其实是重症心肌炎呀!
一场感冒,不幸诱发暴发性心肌炎
7月3日,30岁的姗姗(化名)受凉后发烧,由于当时已经早孕40多天,所以还是有些担心,便立即在家人陪同下去当地县城医院就诊。姗姗感觉胸口隐隐作痛,当时医生建议做了心电图,但结果并未显示异常。医生开了感冒药、退烧药,让姗姗回去休养。可是姗姗吃了退烧药,仍高烧不退,最高烧到近39度。家人考虑再三,决定送姗姗到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进一步诊断。
此时的姗姗并发室速、休克、肝损伤及呼吸功能衰竭……所有能上的治疗都用上了,但救活的希望十分渺茫,当地医生建议家人将病人转到南京大医院救治。
紧急驰援,“人工心脏”点燃生的希望
接到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会诊请求后,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杨毅教授抽调刘松桥副主任医师团队“移动ICU”,紧急赶赴徐州会诊。在赶赴途中,当地医生先为患者施行了IABP(主动脉内球囊反博),并置入心脏起搏器,这为后面的抢救赢得宝贵时间。
7月6日晚上刘松桥主任团队赶到徐州时,当时病人已经插了管,处于昏迷状态,心跳靠起搏器在维持,非常危急。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抢救团队立即接上体外生命支持设备及监护设备,调适机器,迅速给药,以“人工心脏”支持生命,稳住心率、血压和呼吸,暂时挽留住这个年轻的生命。
患者刚从徐州转运到中大医院
医患携手,国内首创“人工心脏”+“心室辅助”
7月7日早晨6点多,“移动ICU”一路护送危在旦夕的姗姗至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据介绍,患者当时处在早孕期,因病情危急,该院重症医学科医生当机立断,请妇产科医生为患者终止妊娠。
患者姗姗转院到南京两天后,由于心肌损伤太重,病情进一步恶化。和家属充分沟通后,医生决定使用最新的左心辅助技术,联合体外心肺支持系统:ECMO(人工心脏)+Impella(心室辅助),帮助患者闯关。经过8、9天的治疗后,最终为病人撤离了ECMO和 Impella器械辅助系统。
ICU和心血管内科联合为患者施行Impella手术
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觉得,中大医院国内首创的顶尖技术很腻害呢!那什么是ECMO和Impella呢,它们到底有何神功?可以把病况如此危急的患者医好?小编马上来为大家科普一下。
ECMO(人工心脏)
体外生命支持(ECLS),通常也称膜肺(ECMO),是国际急救医学领域里最有代表性的新技术之一。 ECMO为重症呼吸衰竭的患者赢得了恢复的时机。
Impella(心室辅助)
左心辅助技术,可以减轻左心室的做功,让心脏能够休息,更主要的是能够减少并发症。
EMCO+Impella
相当于两个器械辅助循环
满足病人身体血液供应的需求
“这里的ICU一点也不恐怖,没有家属在我也很安心!”
医患沟通,其乐融融
ICU一直给人的感觉是阴森恐怖的,印象中只有急危重的病人才来这里,感觉只要进去了就很难出来了。刚重获新生的姗姗说:“其实,这里的ICU一点也不恐怖,医护服务态度亲切,即使没有家属在我身边,我也很安心!”
临别前依依不舍,图右为李晓青护士长
重症医学科李晓青护士长说:“想起当时病人身上全是管子,我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但姗姗却十分坚强又乐观。不能说话,肢体不能挪动,她都没有哼一声,非常积极地配合治疗。”
“老婆,你是我的全部!”
家人的陪伴和支持对病人也至关重要。无论是在徐州就医的几天,还是到了中大医院与死神拼搏的20多天,姗姗的爱人刘先生一直不离不弃,陪在她身边。
出院当天患者爱人送来锦旗。图左为刘松桥主任
刘松桥副主任医师感慨,对于年轻的重症心肌炎患者,家属和医生不能轻易放弃,尤其家属的信任至关重要,给了医生“放手一搏”的勇气机会。正是医患携手,才可能创造医学和生命奇迹。
中大医院成功救治重症心肌炎患者 受到媒体广泛关注
江苏公共新闻频道新闻360
南京日报
荔枝网
凤凰网
扬眼
南京新闻综合广播
交汇点
现代快报ZAKER
中国江苏网
龙虎网
国家一流的重症医学团队
— 速来围观 —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江苏省和全国重症医学质量控制中心
……
follow me
一起去看看
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
领头人
著名重症医学专家
中大医院副院长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 第三届主任委员
邱海波教授
杨毅教授
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常务委员兼秘书长
不忘初心,砥砺奋进
重症医学发展时代“弄潮儿”
牛科室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始创于1988年,是全国最早成立的重症医学科之一。
学科蓬勃发展,群英贤才荟萃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于1998和2004年成为江苏省第一个重症医学硕士和博士授予点,2010年成为全国首批也是江苏省唯一的重症医学国家重点临床专科,2010年被评为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2011及2016年连续被评为江苏省“科教兴卫”、“科教强卫”重点学科,2012年成为是江苏省唯一的重症医学诊疗中心, 2011年成为国家卫生与计生委重症医学质量控制中心,也是江苏省重症医学质量控制中心。2013年确立为江苏省唯一的重症医学优势学科,2015年成为江苏省综合性紧急救援基地,2016年成为江苏省孕产妇危急重症救治中心。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凭借目前医疗技术水平及影响力2016、2017复旦大学发布的重症医学科专科影响力排名中位列第二名。
救治体系完善,救治水平领先
重症医学科现设四个病区(本部三个病区,江北一个病区);病床73张(本部60张,江北13张),是全国一流的重症医学救治诊疗中心,年住院患者(2017年度)2467名。学科现有重症医学专科医师24人,其中主任医师5名、副主任医师2名、主治医师9名、住院医师8名;博士生导师4名、硕士生导师6名;主治医师留学归国人员6名,博士8名。
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逐步形成并完善以ARDS、休克、MODS诊治为核心的专科救治体系,特色鲜明,救治水平居国内外同类学科领先地位。
随着学科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完善,现已初步建成基于PC和院内局域网的临床信息系统,并构建了基于数据仓库和云计算的云端数据网络平台(云ICU)。可进一步通过网络、计算机技术的支持,实时云端传输对临床监测数据进行采集、整合、挖掘、分析,并结合临床信息决策系统,实现辐射区域内急危重症救治的同质化。 科研实力雄厚,学术硕果累累
学科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5项,科技部重大专项、卫生行业重大专项课题3项,“973”项目子课题3项、江苏省临床医学科技专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课题17项。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向。近年来累计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论文102篇,累计影响因子达377分。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苏省医学科技一等奖获得江苏省医学新技术引进一等奖10余项。
勇担社会责任,彰显学科实力
厚德、精业、敦行、至善,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以爱和专业传递医者仁心,在非典、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温州动车事故、H7N9禽流感、昆山8.2爆燃事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第一时间承担起社会责任,作为国家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副组长单位,派遣专家赶赴抢救现场,指导重症患者救治,彰显学科强大实力和引领作用。
国防人人有责,医院处处有情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ICU是一座生命“安全岛”
而ECMO(人工心脏)和Impella(心室辅助)
这两把坚强的利刃
时刻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守护重症患者生的希望
小编团队
策划/审核 | 程守勤
编排/韦启雯 | 崔玉艳
摄影 | 张岩等 校对 | 刘敏
中大医院新媒体工作室出品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