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六十载 八十高龄仍怀医者仁心
摄影 | 杨淑霞
采访 | 安杨
嘉宾 | 首都儿科研究所 陈育智
安:您现在主要工作分哪几部分?
陈:医院门诊,外出交流会诊,还有基层医生的培训。
哮喘比较难诊断,多数随着年龄增大就好了,但是也有发作比较重的。有的孩子小时候就有严重的湿疹,或者过敏性鼻炎,或者父母有严重的哮喘,如果当时气道黏膜受损了,没有得到恰当的处理,再受到过敏原刺激,或者病毒感染,就可能复发,表现为咳嗽喘,但家长可能不太认识,会想到是呼吸道感染,或者是肺炎。很多孩子就是在这种反复中,逐步的加重,而不到应有的治疗。
安:鉴别诊断很重要,所以加强基层医生培训,让他们学会鉴别诊断是您这几年重点关注领域。
陈:目前中国孩子的生长环境、生活情况和营养状态与过去完全不一样了,疾病谱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一些病,像营养不良、小儿麻痹、重度痢疾等很少见了,特别重的、要命的病少了,另一方面,有些孩子缺少户外活动,体质比较弱,哮喘等呼吸道疾病开始多了起来。
安:哪年开始从医的?
陈:1953年入北京医学院,就是今天的北大医学部,实习是在北京市儿童医院,1958年毕业分到中国医学科学院儿科研究所。
安:您从医也是60年了,是儿研所第一批人?
陈:还有比我早一点的同志。当时我们中国医学科学院儿科研究所的所长是诸福棠,也是北京市儿童医院的院长。1969年,我去了甘肃下放,这个过程中儿研所又归到阜外医院。1980年,我回来。正好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从雅宝路搬到潘家园,他们搬走以后,这里就交给了儿研所,也不再叫中国医学科学院儿科研究所,改名首都儿科研究所。这个时候临床随之也建立起来。
安:什么时候开始关注哮喘领域?
陈:我们呼吸科的老主任张梓荆老师曾经说让我做哮,当时我对哮喘没有太大的兴趣,因为病人好像不是那么多,张老师说哮喘可不光是呼道感染,以后要重点研究。
从1980年我就开始研究这方面。但当时我们国家没有任何哮喘专业的指南。我先是在协和医院学习了一下。1982年,我国有跟澳大利亚政府的交流。我在墨尔本皇家儿童医院待了15个月,将他们的管理以及治疗方法、实验方法,还有对病人认真负责的精神都带了回来,还带回来两个雾化泵和几瓶药物,并继续想法设法引进设备,逐步把吸入药物治疗开展起来了。
90年前后,病人多起来了,随着工具等等的进步,还有十几年的经验积累,我们哮喘的防治跟国际基本上能接轨了,有机会参加国际会议了。大概有十几年吧,我代表中国的儿科医生去国际监察委员会,和每年的全球哮喘的防治。
我们现在的工作是“上下气道共进”了,上下气道同时治疗,哮喘病人的控制就理想得多了。
安:为什么在临床和教学之外,还要花大量精力做哮喘联盟这样的患者组织?
陈:哮喘病控制,光靠药物不行,它跟机体的免疫力有关系,跟生活模式有很大的关系。生活模式的改变,可以把哮喘减少减轻,或者让病人恢复得更快,但是必须要得到家长的理解和配合。
有的病人症状很快缓解了,这时,家长觉得孩子根本不是哮喘,部分临床医生也觉得可能就是呼吸道感染,这时就必须让病人理解哮喘症状虽然消失了,但还需要慢性维持治疗。过去,有的家长一听孩子被诊断为哮喘,眼泪一下就下来了,好像孩子坠入一个非常失望的境地,当时我们的观念也落后。慢慢地,就吸收了国外的观念:哮喘病人可以让疾病成为伙伴。但是,到底如何做成伙伴的关系?在中国如何做?适合的做?
我们逐步探索出哮喘俱乐部的模式。坚持每两个月或者三个月组织一次讲座,哪怕3、5个病人都可以交流。后来我们发现让孩子到户外运动效果非常好,所以从1990年前后,我们还开始探索做夏令营,坚持了也20年了。做这些困难还是很多,做得还不够理想。
安:还有运动会吧?
陈:运动会是另外一种模式。当时我参加了一个全球哮喘病人的联合组织,他们在几年前想做全球的哮喘儿童奥林匹克运动会,后来组委会发现太难了,没有实现。但是给了我启发,我想我们可以组织中国的哮喘儿童运动会,从这个基础上发展出公益组织,于是就成立了北京联众过敏和哮喘的防治教育中心,从那以后开始做运动会。
因为我们很多病人确实康复得很好,所以组织参会者不难,难的是找场地等事务,因为要适合哮喘病人和家属、适合运动会,需要考虑场地和距离等多方面条件。这些年,我们的找过很多地方——疗养院、公园、学校体育馆等等,逐步发现最适合的就是学校体育馆,这也许应该是我们国家的发展方向——学校体育场馆在周末和节假日应该更多向社会开放。
另一个难点是学生的健康教育,我们很希望把一些基本常识放进学校健康教育中,还在为此努力。
我的另一个难点是随访,主要是精力不够。我治疗过的一些病人已经四十几岁,有的已经有第三代。我说:“绝对不能再让你的第三代像你的孩子那样了。”我们希望通过规范治疗和健康教育,通过意识的改变和模式的推广,尽量减少哮喘的发生和积累。
虽然从全世界范围看,哮喘的患病率很难下降,但是处理好了,至少可以缓解。中国很多医生非常尽职,现在很多经过正规治疗和康复的病人,发作越来越少,越来越轻,这是中国的特色。
安:这个事做了这么久,职业动力从哪里来?
陈:人老了以后,不能把自己老放在家里这个小小的环境里,因为缺少人际交往,会孤独,运动也会减少。刚好,我的职业驱动得我就像上了马车停不了,因为这么多病人需要你,更主要就是很多医生,尤其是基层医生需要这些知识,这些事情必须有人有团队来做,这绝对不是一般的工作,做的过程中,我会觉得有一种使命感,有一种驱动力对你鞭策和鼓励,这也是一种人生的乐趣。我八十多了,有的同龄人已经不在世,我还能做点事,我很幸运。
今天来前还有一位患者,五年之内辗转各个医院治疗哮喘,但是都没有得到很好的综合治疗和生活模式的指导,孩子很可怜,整天在医院跑,已经丧失了一个正常孩子的生活和体育锻炼的机会,饮食也非常简单,孩子整天要用药,的确没什么食欲,一家人老是处于非常痛苦的折磨状态。来到我们这里三个月治疗,小孩完全换了个样子,继续调整下去就可以去运动去上学,一家人非常高兴,这种收获大概一般人体会不到。
安:未来呢?
陈:在医学方面,中国目前的医疗设备、人员培养还是具备了很多优越条件,最关键的是如何找到一个最适合国情防治的方案,这方面还需要探索,还需要一批人员和国家来投入。
版式编辑 | 非羊
来自 | 听健工作室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