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40亩地上 看浙二医如何打造创伤救治杭州模式

2018-06-26 11:39

急救医学是浙医二院的传统优势,其急诊医学科可以说是中国急诊医学发展基地。院长说,浙医二院的经验是,在仅有的40亩地园区中,通过创新优化,创建更为高效的创伤救治体系。

作者 | 蔡娘婉

来源 | 搜狐健康

供图 |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急救医学是浙医二院的传统优势,其急诊医学科可以说是中国急诊医学发展基地,承办全国急诊医学领域权威期刊《中华急诊医学杂志》,主办的英文期刊World Journal of mergency Medicine,已被SCI收录;与美国哈佛医学院麻省总医院合作更是长达20余年之久,10年前就建立中国首家“高级急救医学救援培训中心”,是浙江省创伤紧急医学救援基地。日前,在国家卫健委组织的“医疗技术能力与医疗质量水平提升调研”期间,浙医二院院长王建安告诉搜狐健康,浙医二院的经验是,在仅有的40亩地园区中,通过创新优化,创建更为高效的创伤救治体系。

曾有一名福建工友,七根钢筋穿身,辗转612公里赶到浙医二院,伤者入院时已休克。穿身的七根钢筋,根跟要命,是先拔还是先手术?在拔出时戳破大血管怎么办?钢筋上有倒钩造成二次伤害怎么办?急诊医学科联合胸外科、心脏大血管外科、骨科、麻醉科等多学科连夜会诊组织抢救,最终化险为夷。切割钢筋的照片入选《美国国家地理杂志》2012年度最佳封面照片。

如此严重的创伤患者,往往病情危重、复杂,具有高的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病率,对救治的时间和专业都有很高的要求,要建立一个高效、完整的创伤救治体系,实现患者从受伤开始到院前急救、急诊室、手术室、ICU和康复治疗的整个过程中都能及时接受最专业的医疗服务,这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任何环节的缺失和不足都会影响最终的救治效果。

王建安院长告诉搜狐健康,浙医二院建成了世界上最先进的一站式急诊复苏单元,无需转运病人,几乎所有的检验检测、床旁紧急开胸开腹止血、开胸心脏按压、主动脉球囊阻断止血、紧急ECMO支持下心肺复苏、内镜止血等均可复苏单元内开展;搭建集“移动复苏单元、移动手术室、移动ICU”于一体的新型救护车,可以开展现场手术与ECMO等抢救技术,并通过最先进的5G技术实现救护车与院内、多方专家随时随地的视频会诊,极大提高现场急救的水平和速度。建立“院前-创伤复苏单元-手术室-急诊创伤ICU-急诊创伤病房/专科病房-康复”的通畅的创伤救治流程。“危重急诊患者的生命非常脆弱,救治过程中有一个环节不到位,即使其他环节做得再好,都可能造成不可逆的严重后果。”王建安说。

何为一站式急诊复苏单元?

美剧里刺激的急诊救治场面,往往伴随一些“炫酷”高效的急诊设备,重症创伤患者但凡送入,大部分检查可以床旁一站式完成。王建安告诉搜狐健康,这就叫“急诊复苏单元”。

浙医二院急诊中心按照国际最先进的标准,建立并启用一站式急诊复苏单元。该单元可以无缝接驳救护车,在复苏单元内无需转运患者,就能在这里完成放射检查、临床检验、手术治疗、内镜止血等几乎所有急救措施。

王建安说:“比如,患者需要拍X光片,传统的做法是把患者用推车或轮椅推到放射科拍片室,拍片后等待30分钟,片子出来,医生再做判断。浙医二院用的是即刻数字摄片技术,患者躺在急诊复苏单元的病床上就能拍片,而且医生同时在电脑上看到拍摄结果。”

急诊复苏单元还有呼吸机、监护仪、床旁超声机、输液泵管理系统、可视喉镜、电子支气管镜、电子胃镜和抢救床等,严重创伤、心脏骤停和消化道大出血等危重症患者都可以直接在病床边开展急诊抢救手术。

急诊复苏单元配备的全身B超设备,哪里骨折,哪里出血,几分钟就能出结果;一套加压输血设备,1分钟内就能把人体1/3血输入人体内。

检伤分类的杭州标准

在实际救援中,检伤分类很重要。我们在很多“灾难片”中看到,前往抢救伤患的医护人员,会根据病情把病人分成四类,分别用红、黄、绿、黑来说明轻重缓急。这么做的目的是把最危重的伤员最快找出来,并给与稳定治疗。

浙医二院组织国内专家,制定了院内急诊预检分类的杭州标准。该标准就是根据病情特点将急诊病人分为4级5类,能保证危重的急诊病人得到优先处理。例如最危重的1级患者要求立即抢救,2级患者在10分钟内救治,使有限的急诊资源发挥最佳的功效。

生命代码精准吹响集结号

浙医二院有一串被称为“生命集结号”的数字代码——333、999

这是医院根据院内各类突然事件的风险评估和人员响应范围等情况,独创的院内应急呼救系统,如333代表3人以上的群体应急救治,999代表单个病人心肺复苏,在此基础上,创新实施的“急症症候群”应急保障模式,已经成为国内重大医疗保障的经典样板。

还记得震惊全国的杭州“7.5公交车纵火事件”吗?浙医二院收治了全部的成人重伤患者,19名伤员中,超过烧伤面积60%者8人,其中1人95%深度烧伤,16人需要气管切开。烧伤面积超过60%,国际上救治的成功率为50%,而超过90%,救治成功的可能性仅为3%—5%,甚至更低。“急诊室1楼333”、“急诊室1楼333”、“急诊室1楼333”,院内所有区域的广播向全院发出生命的集结号。

管气道畅通的麻醉科、耳鼻咽喉科医生,管生命支持的心血管内科、外科医生,还有烧伤科、神经内外科。只要没有在为病人做治疗的医生,都立刻从四面八方奔向急诊抢救室。实现了15分钟内完成8例气管切开手术,25个学科先后会诊讨论100余次,精细化的照护和最优化的治疗,最终创造“群体重度烧伤患者零死亡”的医学奇迹。

这个医院里保卫科长也要学心肺复苏

浙医二院保卫科副科长在巡查时突然倒地,一起巡查的保安立刻拨打消控中心电话,报告“花园,999”,同时对他进行心肺复苏。急救人员赶到后,进行了相关处理,并为他实行了急救支架手术。康复后,他对王建安说:“王院长,我终于知道为什么平时我们要做心肺复苏练习了,多靠它救了我的命。”

浙医二院的院内急救施行“区域管理、团队负责”,根据地点位置,就近负责的原则,成立以急诊、监护室、麻醉科医生组成的院内急救医疗团队;确定呼叫标准,开通应急专线,设立999急救代码;无论是老院区还是滨江的新院区都统一配置了急救设备,为生命护航:包括抢救车、除颤仪和急救箱;对全院员工进行个性化教育、培训及演练。

“无知、冷漠和道德缺失,是医生的三大禁忌。”王建安说,最好的医院,老百姓关心的不是它有几千几百张床位,而是怎样用最小的代价治好病人,从而使他们在医院里能得到美好的体验。我们必须改变以自己的岗位为中心来设计流程,却忽略从患者角度来思考问题的习惯。“患者至上,我们要不停求变!”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二医,创伤,救治,浙医二院,急诊,复苏,患者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