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跟跑”变“领跑” 我国医疗质量排名又提高12位!
作者 | 吴施楠
来源 | 搜狐健康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为寻求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出国看病。不过,最近一位姑娘在网上分享的国外急诊就诊体验让我们意识到,“外国的月亮并没有比较圆”。近年来,我国的医疗可及性和质量逐年提高,进步明显。
从110名到48名只用了26年时间
近日,英国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发布全球195个国家和地区的医疗可及性和质量(Healthcare Access and Quality Index,下称HAQ指数)排名,2016年,中国HAQ指数总体分值77.9,位列第48名。
该排名收集了1990-2016年间,195个国家和地区,32种可以通过有效治疗防止死亡的疾病,包括癌症、心脏病、传染病、母婴疾病、呼吸道疾病等的治愈率和死亡率,经过打分,得到各国HAQ指数。从该排名可看出各国医疗卫生条件和相应医疗保健服务有效性的整体水平。
中国在排名上的变化可以说与近30年来的医疗服务质量改善成果相一致。1990年,我国在该排名中仅位列全球第110名。到2015年,中国上升到第60名,成为医疗质量进步幅度最大的国家之一。而在最新榜单,即2016年排名中,我国HAQ指数排名再次上升12名,平均每年上升2名多。
在以全国医疗技术能力和质量水平提升情况为主题的国家卫健委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郭燕红表示,我国医疗质量水平以及医疗服务效率和医疗资源供给的持续提升可以用“四升一降”的变化趋势来呈现。
所谓“四升”,一是指医疗资源供给持续增加。2017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数为81.8亿,较2016年增加3.2%,出院人次数约为2.44亿,较2016年增加7.5%;
二是部分专科、重点病种和手术诊疗质量稳中有升。胸外科、心脏大血管外科和神经外科等传统高风险手术科室中低风险组死亡率分别从2013年的0.16%、0.15%、0.14%下降至2016年的0.06%、0.11%和0.04%。消化道出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脑出血和脑梗死等16个监测的重点病种和颅脑手术、心脏瓣膜置换术13个重点手术诊疗质量指标稳中向好,其中,16个病种住院患者死亡率呈持续下降趋势;
三是临床合理用药水平不断提升。以抗菌药物为例,我国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从2010年的19.4%下降到2017年的7.7%,下降了11.7个百分点。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从2010年的67.3%下降到2017年的36.8%,下降了30.5个百分点。细菌耐药趋势总体平稳;
四是医疗服务效率有所提升。2017年三级和二级医院平均住院日分别为9.8天和8.7天,较2016年分别下降0.3天和0.1天,实现5年连续下降。
所谓“一降”是指住院患者死亡率持续下降并稳定在较低水平。三级公立综合医院住院患者总死亡率由2014年的0.74%下降至2016年的0.67%,实现连续3年下降。
肿瘤、心血管、消化内镜等领域新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今年4月1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规划馆考察时,手举国产磁控胶囊胃镜机器人的画面仍历历在目。这枚只有一个手指头大小的胶囊胃镜机器人只是我国医疗技术能力提升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在肿瘤、心血管疾病和消化内镜检查等受老百姓关注较大的领域,我国的医疗技术水平都有了显著提升,甚至比肩国际水平。
据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消化内镜专业质控中心主任李兆申介绍,包括胃镜在内,中国的消化内镜无论从治疗还是研发,都已经到了一个领跑的水平。
从前在人们的印象中,做消化内镜检查“痛不欲生”。但现在,随着设备及器材的不断发展,加之消化内镜管理规范的出台及国家消化内镜指控体系的建立。现阶段,我国消化内镜质量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如消化内镜里操作难度较大的胰胆管造影术和超声内镜,目前我国的成功率达到了95%,跟美国等发达国家相同,且消化内镜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他国家。
更重要的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遥控胶囊等器械,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患者的痛苦,诊疗过程更加便捷。
在“谈癌色变”的今天,肿瘤的防控和治疗始终备受关注。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肿瘤新发病例约380.4万,约占全球癌病发病的22%,发病率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死亡约229.6万,占全球死亡的27%,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为规范肿瘤诊疗、加强质控、做好预防工作,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肿瘤专业质控中心主任、国家癌症中心主任赫捷表示,我国已经建立28个省级质控中心,已建成肿瘤登记监测点574个,覆盖人口4.3亿,约占全国人口的31.5%。
在治疗上,新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以胸腹腔镜、机器人为代表的微创外科技术,广泛用于肺癌等常见恶性肿瘤的治疗,显著减轻了患者创伤、提高了疗效。三维适形、调强、图像引导、立体定向等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放射治疗定位与照射的精准性,使鼻咽癌、前列腺癌、乳腺癌等生存率提高了约5-10%。高通量基因测序、液体活检、药物浓度监测等新技术的应用和分子靶向药物的使用,促进了临床精准用药,有效提高了晚期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期。外科、化疗、放疗、靶向和免疫治疗在内的多学科治疗模式的应用,也显著提升了诊疗效果。
多举措并行下,我国恶性肿瘤5年生存率已从10年前的30.9%提升到40.5%,部分肿瘤的5年生存率已高于美国等发到国家。
6月7日,由中国自主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人工心脏出现在了央视《焦点访谈》节目中。人工心脏被称为“医疗器械皇冠上的宝石”,是整个医疗器械中科技含量非常高也极为复杂的一个医疗器械装置。十几年前,我国一直依赖进口。去年6月,46岁的李先生因心脏衰竭住进了阜外医院,胡盛寿院士团队为李先生成功实施了国内首例第三代全磁悬浮人工心脏植入术。
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副主任郑哲介绍,现在李先生恢复良好,开车、日常生活完全没有问题。此外,数据还显示,我国心脏搭桥手术的成功率也在明显提升,住院天数有所缩短。
“现在很多人讲做一个手术是不是要到国外去做,其实大可不必,在国内同样可以得到很好的治疗。”郑哲说,以心脏移植为例,我们的早期手术存活率、一年存活率、五年及十年的存活率,都比国际平均水平高10到15个百分点。
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外医生来到中国学习,也从侧面印证了,我们已经从“跟跑”变成了“领跑”。
地区差异大,均质化仍是关键问题
虽然我国医疗可及性和质量连续提升,在多项高精尖技术上也有所突破,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医疗可及性和质量的地区差异仍然明显。
在前述《柳叶刀》HAQ指数排名研究中,团队成员首次分析了日本(第12位)、英国(第23位)、美国(第29位)、中国(第48位)、墨西哥(第91位)、巴西(第96位)和印度(第145位)及其境内不同地区的HAQ指数。
结果显示,中国有着最严重的内部差距。北京(HAQ指数91.5)与西藏(HAQ指数48.0)相差43.5,而且东部各省份的医疗保健覆盖率和质量普遍比西部地区高。这一分差是美国的两倍多、英国的三倍。日本的内部差距最小,为4.8分,且2016年其内部所有地区的得分均在90分以上。
“我们应当认识到,当前我国医疗技术能力和质量水平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郭燕红说。
在介绍各自领域的最新进展时,赫捷院士、李兆申院士及郑哲副主任更是不约而同的提到了医疗质量的非均质化。
赫捷表示,在肿瘤诊治上,各医疗机构的水平参差不齐,如基层和西部地区,与发达地区还是存在一定差距。
郑哲则指出,虽然可及性在增强,但是在同质性上,一些大的医院水平很高,但部分中小医院的水平与之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需要加强全国质控工作。
同样,李兆申也将深入基层、规范培训作为消化内镜技术后续发展的关键方向。
多年来,“强基层”始终是我国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重要目标。分级诊疗、医联体、远程医疗等制度及手段的运用,都是在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但多年过去了,这一现状的改善并不明显,三级医院的虹吸效应仍然存在。
基层医改专家徐毓才在接受搜狐健康采访时曾指出,政策设计缺陷对基层医疗服务的影响较大,包括基本药物政策、根深蒂固的医疗服务体系等级制等。此外,全科医学制度未得到应有重视,财政投入偏离方向等都是造成基层不强的原因。
《2017年国家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显示,2016年,全国30余省份2700多万患者中,有196万名跨省就医患者,近6成患者去向上海、北京、江苏、广东和四川这5个省市。与2015年相比,下降了0.3%,幅度较小。可见,医疗资源丰富的地区仍然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患者。
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医疗质量处的马旭东副处长表示,区域的医疗技术能力和资源的不平衡导致的供给不充分,是患者的流动主要原因。
今后,提升医疗资源配置的地区间公平性将是一项长期艰巨任务。
在马旭东看来,跨省异地就医的趋势实际上给各地的专科建设发展提供了精准指导。“比如某个省出去的肿瘤患者多,下一步在建设的时候就要围绕肿瘤建设。心血管病(的患者)出去的多,下一步就要围绕心血管专科的建设,要精准循证管理。”马旭东说。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