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那些年 他们参加的那场高考

2018-06-07 09:02   江苏省人民医院

又是一年高考季。挑灯夜战,伏案苦读…… 十年寒窗的莘莘学子们就要迎来这“临门一脚”, 为青春和梦想奋力一搏。

也许今天的你很平凡,但是仁医君知道,你绝不甘于平庸,即将在人生的道路上绘出灿烂彩虹。在这里,仁医君也衷心祝福广大考生们:展现真才实学,佳绩定能胜出。 

先来分享一篇 “下水作文 ”

谈到平凡和平庸的话题,仁医君今天想先分享一篇2011年的高考“下水作文”。何为“下水作文”?就是不同职业的人,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心灵感悟写出的作文,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写作练习,具有示范意义。2011年6月7日上午,高考语文科目结束后,我院宣传办主任成运芬应《扬子晚报》之约,在语文考试结束后当天中午完成了这篇“下水作文”,经权威高考阅卷专家打分,获得65分的成绩(满分70分)。阅读此文,你或许会明白医者仁心、医患同心,或许你会明白医海无涯、医途漫漫,但不变的是那一份追求、探索与坚守。 

拒绝平庸

作者  成运芬

上周,参加了一场题为《学习、信念和理想》的医学人文讲座,主讲者是我国急诊医学开拓者之一、获得国际急诊医学奖的82岁的王一镗教授。从老专家的讲述中,我能强烈地感受到,王教授之所以能获得今天的成就,成为大家心目中的精神标杆,是因为他身上所拥有的那种不甘平庸的精神。

医生这个职业让太多太多的人心向往之,然而近些年来也招致来许许多多的质疑,究其原因,不难看出,崇敬和鄙视之间就在于从业者的技术水平和人文素质的高下之分。就医务人员自身而言,做良医还是做庸医,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是否不甘平庸。

医生这个职业要求我们必须拒绝平庸,以敬畏生命的态度、执着奉献的精神来认识生命、搏击疾病、征服病魔。因为人体是一架神奇精密的仪器,医学是一门日新月异的技术,医学科学还有许多未知的领域等待我们去发现;唯有不甘平庸的人才能为之而孜孜以求,艰苦探索;唯有不甘平庸的人,才能以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推动医学科学的不断进步。

患者这个特殊的角色要求我们必须拒绝平庸,一个拥有人文理念的医生一定会带着人性的温度去诊治他的患者。就像撒拉纳克湖畔的墓志铭所说:“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因为医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人学,患者是富有情感和思想的生命。一个平庸的医生也许只会看到患者的病灶,而看不到他们的情感和精神;而良医则是在给予患者治疗的同时给予他们情感的慰藉。

不甘平庸的医生并不是拒绝平凡的医生,相反,不平庸中蕴含着太多太多的平凡。王一镗教授说:“我的工作岗位很平凡,我只是在脚踏实地地做一些有益于国家、有益于百姓的事。”然而正是这样的“平凡”和“脚踏实地”成就了他的不平凡,使他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大家”。

不甘平庸的人其实也并不都是苦行僧,因为他们能从平凡的日常工作中找到乐趣。一位病理科主任说:“病理工作能让我在纷繁的世俗中找到一块显微镜下的五彩世界,它的可贵之处在于我们读了多少书,投入多少精力和智慧,就返回我们多少认知,彼此真诚相待,互不欺骗。乐见良性患者欣喜若狂地欢呼,更懂得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就是病理医师说一声‘你是良性病变’!因此我工作着并快乐着!”

历史是一幅封藏的卷轴画,当我们静心凝神回望过去,这幅长卷就会在心版上徐徐展开,岁月模糊了琐屑,暗淡了色泽、洗去了铅华,留下了扎根于我们内心的精神收藏,而这些精神收藏就是那些不甘平庸的人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专家点评:评语:“良医”、“庸医”,关乎生命,更关乎精神,关乎境界。作者以深切的体会,从容的笔调,写出了医学的人学层面和医生的心灵哲学。

(原载于2011年7月8日《扬子晚报》)


想知道江苏省人民医院医务人员

那些年参加高考的感受与回忆吗

在高考来临时 本期推出特别策划

那些年,他们参加的那场高考    

今天给大家呈现的这些医务人员

来自医院的不同科室与职能部门  

时光的流逝并没有冲淡

他们对高考的印象

仁医君按照他们参加高考的时间

进行了“从远到近”的排序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

他们的高考独家记忆 

01

生殖医学中心  刘嘉茵  (1977年高考)

▲  当年准考证

▲  刘嘉茵 近照

我1977年参加高考之前做了8年钳工,很幸运成了文革后第一届大学生,踏上了医学之路。29岁才从南京医学院毕业做妇产科医生,39岁去美国做访问学者,后来成为教授,创立了生殖医学中心做了主任…。  我感谢生命中的每一段经历,为与祖国同甘共苦而自豪,从没有刻意设计过自己的“成功之路”,每一步总是真诚地接受命运的引领,充满热情地追随初心的感召。   过去的经历使我相信,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我们一生都应该为使命准备着,耐心地等待成长,感谢人生的每一个机遇。


02

采购供应办公室  洪惠萍  (1982年高考)

▲  当年高考前留影

  

▲ 洪惠萍 近照

我的高考已经远去30多年了,我是1982年参考高考的,80年代初的高考景象就像往日一样平常,它让我至今感受都很亲切和温馨。记得奶奶给了我2个咸鸭蛋,她说吃了2个蛋就会考100。其实我很感谢我的家人在我高考期间没有给我任何压力,尤其是我奶奶永远夸我是个知道要学习的孩子。我想说,   大家通过十几年的苦读、鏖战,终于站到了独木桥头,单是这份勇气就是对各自人生的最大褒奖。既然这样,那就勇敢走过去,家人们会等你们回来,因为无论在哪里,有爱的世界就很美好!


03

妇女保健科  张宏秀  (1985年高考)

▲  第二排右一为张宏秀

 

▲ 张宏秀 近照

我1982年初中毕业,以高分考入山西省重点中学,高中几年,除了在操场跑步锻炼,就是上课学习。当时高考在7月,也是7到9号,我高考是先报志愿后考试的,当时报考了西北电讯工程学院,虽然考分超过了第二志愿的本科分数线,但由于第一志愿分数没有达到,因为是一次投档,第一和第二志愿都没有录取我,而是被调剂到了没有报名的医学院。高考曾经是我心中的痛,但是现在想想,一时的失利并不能说明什么。我通过努力和钻研,获得了妇产科硕士学位,妇产科博士学位,现在是江苏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南京医科大学副教授及硕士生导师,还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现在回想起来,是高考改变了我的人生,也是高考让我明白生活并非一帆风顺,高考让我经历了挫折,然而,挫折并不能把我打倒,一个人,只要自己不倒,就不会倒。


04

介入放射科  杨正强  (1988年高考)

▲  当年照(二排左一)

▲  杨正强(左一)在韩国

1988年高考,现在都能记得天气非常热,夜里几次热醒过来,感觉是浮在汗水上,但是,并不觉得疲累,有点像英雄上战场一样,义无反顾的感觉。其实是神经绷得太紧,现在想来,幸亏高考只有3天。学医的志愿是父母的愿望,那时候对未来没有清晰的图案,一路走过来,是被时代推着往前,没有大的成就,只是在周围人群中不愿落后于人。  现在不仅能行医济世,也能走向国际讲台,当年的高考正是人生的转折点。寄语莘莘学子,择良朋为伴,选名师而从,我的一路幸运,得益于遇到很多良师益友。


05

内镜中心  朱宏  (1992年高考)

     

▲  当年照

▲  朱宏 近照

1992年高考,印象最深的是学校在高考期间给我们准备的伙食非常好,是桌餐,可大家紧张,胃口都不好。其实当时自己想报考理工类专业,但是父母希望我学医,觉得家里需要一个医生。也就歪打正着学了医,后来做了医生。进入医院工作后,我发现自己能够解决患者的痛苦,帮助更多的人,感觉挺欣慰,也庆幸自己高考时候选对了专业。


06

胸外科  吴卫兵  (1993年高考)

▲  当年照

▲  吴卫兵 近照

又是高考季,忆93年时,我当懵懂少年,意气风发,考试前夜紧张焦虑,几乎一夜未眠,天明忐忑不安进入考场,十年寒窗苦,一朝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这是改变农家子弟命运的机遇。由于对医生职业的崇敬,填报志愿时从本科、大专、中专一律是医学院校。如愿从医后,不断学习进修,从基层医院到本院,深感机会来之不易,须感恩回报社会,认真诊治每一个患者。患者性命相托,医生责任重大,患者在漫漫长夜中等待手术的心情,又何尝不似我高考前夜的煎熬。


07

眼科 陈琴  (1996年高考)

▲  高考前在教室

▲  陈琴 近照

我是1996年参加高考的,当时我的成绩一直处于班级中上游,北大清华不敢报,填报第一志愿就是南京医科大学。  那个年代还流行过一阵子“脑黄金”,我父亲平时完全不关心也不相信这些东西的人,居然在高考前几天买了几瓶“脑黄金”给我吃。他平时工作忙,那几天特地请假在家烧菜,说是犒劳我,我母亲紧张的一句话不敢和我多说,怕影响我心情。那时的高考还是在炎热的7月,老天爷很是眷顾,教室里并没有空调,气温也并不热,我在考场心情很是平静,就像老师对我说的那样,你只要像平时考试那样发挥就可以了。  出成绩的时候,我居然考了全班第3名!当时心里的真实想法是:早知道报北大考古系了,谁知道超分数线那么多……   不过,能够做一名医生,我依然觉得很庆幸。这张照片就是我在高考后在教室里最后的留影,22年前的我,对未来的生活憧憬又迷茫,22年后的我,对未来憧憬且坚定。


08

急诊医学中心  陈旭锋  (1997年高考)

▲  当年照

▲  陈旭锋 近照

97年高考的日子,仿佛就在昨日,每天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满脑子都是数理化的公式定理,语文的诗词、文言文,练习册、错题本、模拟试卷……高考前一周,学校为了让考生休息好,允许学生租房子住不来学校,让我最印象深刻的是,我们同学三个人一起住在外面,每天傍晚我们都会去爬一下周边的小山,在小山上看着日落,对着远处喊出自己的理想,释放自己的压力。记得我们一起守在电视机旁看香港回归的直播,等到倒计牌上大大零出现的那一刻,兴奋的跳起来了,为祖国的强大而感到自豪,并相约一起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而今迎来了香港回归后的第二十一年,我们三个一个在北京,一个在上海,我留在了南京。


09

肝胆外科中心  吕凌  (1998年高考)

▲  当年照

▲  吕凌 近照

 有人说高考天志愿应完全根据分数来,什么分搭我选哪个,哪个专业热门我选哪个。很多家长、考生还会更多考虑未来收入、工作前景。我当初的选择很纯粹,完全出于对医学的兴趣。当医生是我从小的梦想。正因为对梦想的坚持,当我中考失利后,才会越挫越勇,在高中阶段奋发努力,最终在高考时取得了好成绩,如愿考上医学专业。二十年来,我越来越感受到这种选择的正确。因为热爱,我才投入了百分百的热情,才有可持续的动力及后发劲,并在从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从中收获了深深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10

感染科  蒋龙凤  (1999年高考)

▲  当年照

▲  蒋龙凤 近照

虽然我的高考已经过去19年了,但每次回想起来,却仍然历历在目。  开考前一天,因为考场在另外一所学校,自己一个人骑着自行车提前熟悉了考场后,为了以饱满的精神迎接考试,回到宿舍就早早休息了。第二天来到考场,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即将奔赴战场的战士。   第一场语文考试的作文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一直到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前段时间女儿的课外阅读书也提到了我们当年这个考试题目。数学比较难,很多同学是含着眼泪走出考场。1999年高考实行第一次考后估分报志愿,到现在还记得所有的志愿填的都是医学院校,最后也如愿以偿的来到南医大学习。回味那段岁月,有苦亦有甜。高考对我的人生也是一次洗礼和改变,对于一个父母目不识丁的农村孩子,通过这种方式改变了自己今后的人生道路。


11

皮肤科  周炳荣  (1999年高考)

▲  当年照

▲  周炳荣 近照

1999年我参加了高考,现在回想起来已经是快20年前的事情了。高考前,我对未来要从事的事业真的是一片茫然,唯一的想法就是要多考一点分数。记得每天早晨都是不到五点起床读书复习,晚上要到12点才能就寝,每天都在在非常疲惫的状态下度过。考完之后,很多同学都觉得重任卸下,我却大病一场,雪上加霜的是服用了感冒药物后出现全身过敏反应,受此煎熬,痛不欲生。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诊治我才逐渐康复。经此后,我逐渐坚定了信念:未来要投身于医学事业中,为解除病患的痛苦奋斗终生。于是我填报了南京医科大学,并顺利被录取。乃至于我在考研的时候,也坚定地选择了皮肤科,可能主要原因就在于我亲身体验过皮肤过敏的症状,深刻理解其中的苦痛。至今我仍庆幸自己在高考时做了正确的选择。


12

耳鼻咽喉科  万文锦  (2000年高考)

▲  当年照

▲  万文锦  近照

提到高考,对我来说虽有压力,但离那种“食不知味、夜不能寐”的程度还相差甚远。反倒爸妈比我还紧张,一向节俭、“唯物主义论”的爸妈竟然连广告宣传的黄金搭档、补脑安神液之类统统搬回家来,看我服下,方觉心安。其实当年我心目中的目标是“南京大学”,但分数出来,没有把握,再加上妈妈想让我“救死扶伤”、爸爸研究的成果是“医科老大——北协和、南湘雅”,我就乖乖地被发往遥远的“南湘雅”,开始漫漫的学医生涯;再然后,继续南京未了情,应聘江苏省人医,头戴燕帽,身裹素衣,在我爱的城市,做我爱的职业,播散着爱和阳光……


13

宣传办公室  吴倪娜  (2001年高考)

▲  当年照

▲  吴倪娜 近照

2001年6月6日,18岁的我参加了人生中难忘的一次考试——高考。考试前一天,学校统一安排去看考场,我爸不放心,非得和我一起去看考场。语文发挥正常,考数学最难熬的,因为数学基础不好,这次也只能尽力而为了。选择报考南医大时因为妈妈就是南医大毕业的,正好那几年学校刚开设卫生管理专业,自己对这个领域充满着憧憬,毫不犹豫填报了南医大。真的感谢爸妈,如果不是你们的支持,现在还真不知道自己会在哪里会做些什么。虽然人们常说,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是不论桥上或者桥下你都会达到彼岸,看见不一样的风景。


14

心血管内科  王骁智  (2003年高考)

▲  和同学合影(右二)

▲  王骁智 近照

高考的记忆确实不同于其他任何一段,03年高考到现在给我的印象就是两个词:愉快,分别。记得最后一年的课程已经非常的少,每天就是做题、做试卷、讲题、讲试卷,下午经常还能打打球,大家都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迎接高考。高考的前一天南京下了非常大的雷阵雨,使得天气凉爽了不少。虽然天时不错,但仍清楚的记得考试第二天葛军的卷子让不少人瘫软着走出考场的那一幕,以至于坐在我右前方的一位同学自数学考试以后再也没见到他来过考场。高考后大家各奔前程,无问西东。走上医学之路想必也是宿命里的安排,就这样一直走下去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仁医君也是2003年参加高考的

考前考场里反复播放着

《阳光总在风雨后》

多年后这首歌依然萦绕耳畔

踏进考场的学生们

珍惜这次难得的人生磨砺

相信绚丽彩虹会在风雨之后

绽放在人生的天空中 

责任编辑 / 周宁人

稿件来源 / 综合

创意、排版 / 周宁人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高考,参加,医学,医生,近照,考场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