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用5小时攻克“生命壁垒” 天堑变通途!
5月的南京天气阴晴不定,一场淅淅沥沥的夏雨突至,湮灭了已经被燥热侵袭许久的古城,空气中也时时散着广玉兰的丝丝甜味。
这一天,当患者王大伯由儿子陪伴着进入江苏省人民医院新大楼12楼心血管内科CCU病房时,他的内心就像这天气 —— 忐忑,焦虑,却又在期盼着什么 。
此时,在会客厅静静等待的,还有另外一组病员家庭,同样平静的面容中却也带着无法掩饰的焦虑眼神。 他们都在等待一个人,是谁呢?
仁医君将稍后为你揭晓。我们且来了解一下,王大伯就医的坎坷经历,也许了解了王大伯的故事后,你会知道他的这份忐忑、焦虑和期待。
王大伯的故事
王大伯今年54岁,来自2千公里以外的黑龙江省,一个离哈尔滨还要坐6小时绿皮车的边疆小镇。
10年前的一个下午,正在工作岗位辛勤劳作的他被一阵剧烈的胸痛侵袭,伴随着阵阵大汗后及时就医,被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三支病变,在心脏前降支植入了第一枚支架。在随后的10多年里,反复发作的心绞痛时时困扰着他,在当地医院和北京某大医院行介入治疗2次,最终心脏冠状动脉内植入7 枚支架。
最近老王再次因活动时胸痛到当地住院,再次造影显示: 右侧冠脉内的支架已完全堵塞,左侧冠脉支架内90%狭窄。 老王的儿子带着父亲在北京某家大医院再次造影,反复尝试开通闭塞的RCA,最终以失败告终,得到的答复是建议外科搭桥手术。
可是,10多年反复发作的心肌缺血使得老王心功能极差,只有正常的人三分之一 ,几乎没有哪位外科医生有把握冒这么大风险给他行冠脉搭桥术。王大伯的儿子多方打听,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来到了江苏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挂上了李春坚教授的专家门诊。
“让你们久等了”,一阵宏亮的声音传来,揭晓了本文开头两家人都在等待的人,走来的是一位身着绿色洗手服的医生,背心早已被汗水打湿。
“久等了,这一台我们做了近5个小时病人来自新疆,最终顺利结束战斗。”新疆患者家属的眼中洋溢着喜悦。
而王大伯和他的家人眼神中,不再有疑惑和焦虑,只有满满的信任。
团队协作全力打通堵塞
周四 16:15 手术开始, 李春坚教授团队先用药物球囊处理了左冠状动脉90%的支架内狭窄,继之处理极为困难的右冠状动脉支架内长段闭塞病变。
选择合适的指引导管,造影就相当困难。在术前阅读当地的造影片时, 李春坚就意识到当地原先植入的支架突出血管开口约1公分,若不是经验丰富和“独具慧眼”,从模糊的造影图上跟本发现不了, 这给本次治疗带来极大的困难。
导管很难到位,导丝更难从端口进入支架和血管。剑走偏锋,经过努力,李春坚团队将导丝从支架网眼飘入。随后,李教授反复尝试XT、Pilot200、M6等导丝,最终终于在闭塞的斑块内硬生生钻出了一条缝隙。
“一定要按手术规范进行,不能心存侥幸”,穿刺对侧血管进行对侧造影,结果显示:导丝确实在血管真腔内;血管病变很硬,阻力很大,跟进微导管非常困难,在耐心、细致的操作下,细缝最终被微导管扩张,手术向成功的方向发展了。
交换导丝、球囊锚定撤微导管、预扩球囊、棘突球囊充分扩张病变,后扩球囊重新对支架进行塑型,一系列动作后复查造影, 原来闭塞的血管终于有了“涓涓血流”,心肌再次被“充分灌溉”, 手术顺利结束,而在这个手术中,李春坚教授采用药物球囊等技术,没有再植入一枚支架。 此时,时钟定格在20:50。
李春坚教授告诉仁医君,心脏的每一根血管都无比重要,老王心功能差,既往心脏中已安装了七枚支架, 在外科搭桥没有什么机会的情况下,今天闭塞血管的介入治疗就是一场输不起的“战斗” 。
他表示,相信开通的血管能激活冬眠心肌,改善心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术后三天,患者象是换了一个人,神采飞扬谈笑自如。
你不了解的心脏介入医生
仁医君了解到,随着冠心病介入技术的普及,许多二级医院都在进行冠心病介入治疗,在国内大型医疗中心,简单病变越来越少, CTO 病变则是冠心病介入治疗领域留给大型医疗中心攻克的最后“堡垒”。与普通手术不同的是,心内科介入医师需着近20斤的铅衣进行X线防护,手术过程实时暴露在X射线下,常年累月的负重可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等一系列慢性病,对于一台复杂CTO的介入治疗,医生往往要穿戴防护服站立手术 3到5小时 ,这对医生的技术、心理、体力、毅力等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稿件来源 | 心血管内科
鸣谢 | 许智惠
排版统筹 | 周宁人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