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人需要每日口服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从解热镇痛,到预防血栓,应用百年,是临床使用的经典药物之一。
不同剂量的阿司匹林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小于100mg/天)抑制了血栓烷A2,最终抑制血小板生成;中等剂量(小于300mg/天)可以保护低密度脂蛋白免于氧化修饰,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大剂量(650mg/天)阻断前列腺素合成,主要发挥止痛、退热和抗炎作用。
需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往往是中小剂量阿司匹林,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阿司匹林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6)提到了,以下患者需长期服用阿司匹林:
一、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发生的人群:
1.高脂血症患者,TC≥7.2mmol/L或LDL-C≥4.9mmol/L,年龄≥55岁;
2.10年ASCVD发病风险≥10%
3.糖尿病患者,年龄≥50岁,伴有以下至少1项主要危险因素:早发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男<55岁、女<65岁发病)、高血压、吸烟、血脂异常(TC≥5.2mmol/L或LDL-C≥3.4mmol/L或HDL-C<1.04mmol/L)或蛋白尿(尿白蛋白/肌酐比值≥30mg/g)。
4.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良好(<150/90mmHg),伴有以下3项危险因素中的至少2项:年龄(男性≥45岁或女性≥55岁)、吸烟、低HDL-C(<1.04mmol/L)。
5.慢性肾脏疾病患者,肾小球率过滤(eGFR)30-45ml/(min•1.73m2)。
6.不符合以上条件者,同时具备以下5项危险因素中的至少4项:年龄(男性≥45岁或女性≥55岁)、吸烟、早发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肥胖(BMI≥28kg/m2)、血脂异常。
二、已经得了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防止疾病进展的患者:
1.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
所有无禁忌证者:均应口服阿司匹林75~100mg/天;不能耐受者用氯吡格雷75mg/天;
择期支架植入患者:术前服用阿司匹林负荷量100~300mg,其后100mg/天维持。
2.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阿司匹林负荷量100~300mg,其后100mg/天维持;不能耐受者,可用氯吡格雷300~600mg负荷量,75mg/天维持;
早期保守治疗者:入院后迅速开始阿司匹林及抗凝治疗,并加用氯吡格雷(负荷量后每日维持量),至少1个月,最好12个月;低危患者继续长期服用阿司匹林。
支架患者:
①置入金属裸支架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至少4周,最好1年;
②置入药物洗脱支架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至少6个月;高出血风险者可考虑缩短,但应不少于1~3个月;缺血高危、出血低危的患者,最好超过12个月。
搭桥术后患者:
①术前未服用阿司匹林者,术后6h内开始口服,100~300mg/天,此后长期口服;有禁忌证者,可用氯吡咯雷或替格瑞洛替代;
②非体外循环的搭桥患者:阿司匹林75~150mg/天联合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治疗1年;
③体外循环的搭桥患者: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1年;
3.急性心肌梗死:
立即口服阿司匹林300mg,继以75~150mg/天长期维持;之后根据治疗策略选择加用其他抗板药。
4.非心源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阿司匹林50~325mg/天或氯吡格雷75mg/天均可作为首选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单药最佳剂量为75~150mg/天。
5.缺血性卒中急性期:
不符合溶栓适应证且无禁忌证者,发病后尽早口服阿司匹林150~300mg/天;急性期后50~325mg/天;溶栓治疗者,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应在溶栓后24h开始使用。
6.外周动脉疾病:
有症状的外周动脉疾病患者,或无症状但存在颈动脉粥样斑块狭窄的患者长期用阿司匹林75~300mg/天。
参考文献:
1.阿司匹林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6)[J].中华内科杂志,2017,56(1):68-75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