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医院不愿放弃收支结余提成和项目提成?
作者 | 秦永方
一、医院收支结余提成和项目提成绩效模式
1.收支结余提成绩效模式
绩效工资=医疗收入-成本支出=结余×%×考核得分率
从公式可以看出,支出包括固定成本支出和变动成本支出,科室在固定成本一定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增加收入,超过固定成本支出才能获得较多的收支结余,因此对于刺激收入增长具有重大的驱动作用,对医院收入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收支结余提成绩效工资核算制度,科室要多得绩效,必须多增加收入,超过支出以后的结余按照比例分成提取,引导的重点是关注收入,通过扩大收入消化成本支出,属于“粗放型规模扩张”多收多得绩效刺激方法,与传统的医保按项目后付费支付方式相适应。在医保建立初期效果很好,对于增加医院收入“功不可没”。
2.项目提成绩效模式
绩效工资=∑各医疗服务项目×点值-成本支出
医疗服务项目包括医务性服务和医技检查项目,借鉴美国RBRVS原理,赋予不同的点值,科室在成本支出一定的情况下,主要的还是要多做项目多提成,超过科室成本支出才能多得绩效,间接刺激提高医院收入。
在医改新政不允许与收入挂钩的政策背景下,探索改进按照项目(或说RBRVS)绩效模式,间接实现了不与收入挂钩,纠正了单一按照收支结余提成医疗收费定价不合理的方面,但依然刺激多做项目多得,与“点数法”医保支付制度不衔接,仍然会出现医院多做项目医保不买单。
三、医院不愿意放弃收支结余提成和项目提成“奥秘”?
1.政策风险“令箭高悬”为何要闯红灯禁区?
一系列医改新政都明确规定“严禁医务人员个人收入不允许以收入挂钩”。政策高压“令箭高悬”,医院为何还要与收入挂钩,或按照项目点数提成暗渡陈仓挂钩,方式多种多样。
2.院长追求“GDP政绩观”使然?
院长见面问什么,你一年收入多少?直截了当,好似身份和能力的象征。在这种“DRP政绩观”的环境下,医院之间相互之间攀比谁的收入高,以收入GDP论“英雄”依然是部分院长的政绩观。还有医院改善就医环境和条件,运营成本大增,院长不追求医疗“DRG”增长也不行。
3.医保支付改革“博弈”?
医保初期支付结算比较宽松,支付结算方法简单,对医院收入管控也不严厉,医院尽可能刺激多增加收入,医保部门希望少支付,是一种“矛与盾”的博弈关系,因为医保部门支付政策大部分还是按照项目后付费结算,医院如果少做项目有可能会影响到医院自己的收入。
四、收支结余提成和项目提成为何容易导致内部分配不公?
1.收支结余提成刺激“多收多得”引发内部分配不公
在收支结余提成绩效分配模式下,由于医疗收费价格的不合理,收入拆分的不合理,支出分摊的不合理,结余提成的人为经验调控。由于在治疗疾病过程中,使用的医技手段辅助检查,治疗设备辅助治疗的机会多、处置治疗收入高的科室,收入就多,形成的“结余”就高,按“结余”计算科室的成绩,许多特殊性科室就吃亏,特别是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公益性科室,急诊科、儿科、中医等科室经济效益提高更难,靠医疗技术服务为主的科室,由于医疗技术收费定价不合理,按照收支结余提成,绩效工资没有设备优势科室绩效工资获得容易,不能充分体现医疗技术风险价值,导致医疗技术服务为主科室意见突出。导致内部分配的不合理,公平性较差,不能充分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
2.项目提成刺激“多做项目多得”引发的内部分配不公
按照项目提成与按照收支结余提成不同点,不完全参照收入,而是参照项目数量多少及点值确定,由于医疗项目中包括医务性项目、治疗性项目、医技检查项目等,由于各个科室做项目多少不同,比如内系做医技检查项目较多,外系医务性劳务项目较多,整体而言体现的是多做项目多得,因点值不同引发内部分配不公。
五、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倒逼医院要放弃收支结余提成和项目提成刺激?
说一千道一万,医保支付制度改革牵引医院绩效改革的“弦”,买单人的结算政策是关键,如果医院依然采取收支结余提成和项目提成,刺激“粗放式规模增长”,对医院带来较大的风险。
1.增收不增效风险
人社部【2015】56及88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普遍建立适应不同人群、不同疾病或服务特点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加快推进按人头、按病种、按床日付费,鼓励开展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付费,探索符合中医药服务特点的支付方式。有条件的地区可将点数法与预算管理、按病种付费等相结合,促进医疗机构之间有序竞争和资源合理配置。医院刺激的增收,有可能被医保扣款、罚款,导致增收不增效。
2.医疗质量风险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令第10号《医疗质量管理办法》规定: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建立本机构单病种管理的指标体系,制订单病种医疗质量参考标准,促进医疗质量精细化管理。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是本机构医疗质量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过分强调以收入为中心,有可能不按照医疗技术规范质量,过度治疗、乱检查、乱用药,引发质量风险,上升到法律的层面。
3.医患矛盾增加风险
一些低收入群体患者对医疗费用的敏感度高,钱花多了要求也高了,导致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矛盾增加风险。
六、工作量效能积分法绩效管理模式追求什么?
医院面对的压力前所未有,特别是DRG病种“点数法”医保支付制度,刺激粗放式规模增长的收支结余和项目提成模式,面临重大的挑战,倒逼 “工作量效能积分制”绩效管理模式适应“点数法”医保支付制度改革,追求医院向“内涵质量效益型成本管控”为主的新的绩效模式转型,顺应医改新时代。
“工作量效能积分制”绩效管模式为何适应“点数法”医保支付制度改革,主要是通过目标管理(MBO)为中心,以“提质增效”为两大基本点,以“四轮驱动、四维考核、四级预算、二次分配”为“四梁八柱”,实现医院内涵质量提升发展的“五项机制”。简称“12345”。
1个中心:围绕医院战略,以医院计划目标为中心;
2个基本点: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增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基本点;
3套体系:绩效管理组织体系、绩效激励体系、绩效考核约束体系;
4梁8柱框架:以四轮驱动、四维考核、四级预算、二次分配为四梁八柱框架;《工作量效能“积分制”绩效管理4442模式》,通过积分管理设计,实现了不与收入挂钩,规避了政策风险,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实现医院发展可持续性。针对各个医院情况,灵活变通,同时绩效软件支持保证。
“四级预算”,实行院一级、职系二级、科室三级、岗位四级绩效预算公平性分配,主要是按照科室及岗位价值系数、个人资历系数等,通过定编定岗定员管理,科室贡献率,实行综合指数分配绩效,兼顾不同学科之间的平衡,确保激励有力的同时,更加关注兼顾公平。为绩效公平性分配建立“标尺”,体现兼顾公平。
“四轮驱动”,通过“业务量积分、医疗项目风险难度系数(RBRVS)积分、病种风险难度系数(DRG)积分、成本控制积分”的“四轮驱动”,充分发挥绩效的牵引力效应,体现加油提高积极性,体现效率优先。
“四维考核”,紧紧围绕目标做文章,目标管理才是绩效管理的出发点和最后落脚点,建立“KPI、BSC、360、单项奖惩”“四维一体”的绩效考核体系,体现绩效的推动力效应,实现内涵质量的提升,确保医院考核目标的实现。
“二次分配”,通过“科室负责人综合目标管理绩效设计,科内多维度”绩效分配实现了院科两级核算管理,充分体现了“效能优先、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兼顾公平”。
5项机制:基本工资与绩效工资比例合理机制,价值评价与风险兼顾机制,绩效激励与医保支付相吻合机制、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机制、内涵质量提升与社会和谐互动机制。
工作量效能积分绩效管理模式制重点突出的是积分,通过积分管理设计,实现了不与收入挂钩,规避了政策风险,提高了员工的积极性,医院的绩效得到了有效提升。实现了“政府要公益、患者要满意、医保要控制、员工要待遇、医院要效益”的“纳什均衡”。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