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走出去”不是要治“中国病”
作者 | 李林
编辑 | 刘健
所谓的中医药“走出去”是什么,我没有想明白;但“走出去”不是什么,我至少还算清醒:“走出去”不应当是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也不应当是热热闹闹的“经济活动”,甚至都不应当先去考虑“文化输出”。
这也不是,那也不是,到底中医药的“走出去”是什么呢?在我看来,它是利用更大的范围和更多的人群,在相当难的初级阶段,对中国传统医药的使用价值做一次“检验”;在相当长的中级阶段,对中国传统医药能否融入世界主流医学做一次“考验”;最后,最好能够收获一张世卫组织的“公验”[注]。
“走出去”不是“治己病”,而是“治他病”;不是“治中国病”,而是“治外国病”;所以,“走出去”的大忌首先是:自己关起门来“一厢情愿”地想当然,特别是认为:我大中华“家大业大”,且身怀妙手回春之术,手持千年古方妙药,就不信“砸”不开你家的国门!
本来,古今中外,病无中西,但因为我们术分中西,所以中医药的“走出去”就等于用岐黄医术去治疗他人的“外国病”。故此,旅居加拿大的博士李治平给出一个建议:“走出去”的“捷径”之一是研究“国外地方病”,形成《中医药走出去优势病种及品种目录》。
治平博士举例说,“花粉过敏”病(简称为“花粉病”)应该是一个典型病例。其特点是:症状类似感冒,但不是感冒;多发于北美地区,美国和加拿大西部病情尤为严重,发病率比较高,据说不少于当地人口的15%;发病期在每年春暖花开的3~6月,夏秋季减弱,至冬季消失;地域性极强,初到美、加的中国新移民三年之内无恙,之后部分人开始出现花粉病症状,一个北美的花粉过敏病患者到中国短期出差,症状马上消失,但一回到美加马上就犯病;似乎不分族群、白领蓝领级别高低,患病几率人人平等!高发季节办公室里个个是泪眼汪汪、鼻涕邋遢;无特效药!当地医生只给Reactine一类的安慰药(有效期约24小时),吃完Reactine会感觉舒服了,但嗜睡,所以当地“花粉过敏”病高发季节,在课堂上老师讲课,学生睡觉,不属于“违纪”。
治平博士同时建议:通过借助各地华人的力量调研“国外的地方病”,围绕这些病开展一些中医药国际合作,取得成果后形成《中医药走出去优势病种及品种目录》,就会大大提高“走出去”的效率和成功率。“国外的地方病”应包括发生在国外(中医药覆盖空白或微弱地区)的各种疑难杂症,其主要特征是: 1)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即发生在国外某个(些)地区而在中国少见或没有见过的疾病;2)发病人数多社会影响大,即发病率在当地比较高,严重影响人们正常生活的疾病;3)现代西医束手无策,即没有特效药,当地医务部门无法提供有效预防措施的疾病。
仅以此说明,“走出去”是什么和不是什么,还是要想想清楚。
[注]“公验”官府开具的证件。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