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海纳医学特约撰稿人 华西医院 廖志林
我们终将死去,这不是问题。
我们会怎样死去?这是问题,但无答案。
我们希望尊严地死去?这是大问题,但还只是希望。
我们可以怎样尊严地死去?这是大课题,也是本文的重点。
一农民,四个子女都考上了名牌大学,毕业后分别在北京定居、广州发财、国外发展,最近的也在成都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农民老后,病多了,先后住过成都所有著名医院,但病还是越来越多、越来越重大,且多次病危;子女们也因此多次从外国、外地赶回来。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往返多次后,外地的子女或明或暗地表达了个意思:以后等老头子断气了再通知我们。
之后,当老人再次病危时,远方的儿孙们就很少、甚至不回来了。老人很生气,一怒之下把名下房产卖了,将房款一百多万交给家乡的一家二乙医院,委托他们照料治疗自己,并立下遗嘱:如果死后钱没用完就捐给医院,如果不够就找四个子女索要。
医院给老人安排了看得见风景、晒得到阳光单间病房,医生护士每天除了给大爷进行一些对症的治疗外,还排班和老人聊天,逗他开心,听他讲当年;老人的子女对这种服务也十分满意;一年半后,老人平静的离开了。子女们结完医院的账,一共93万,剩余的大约10万,子女们尊重老人的遗嘱捐给了医院。
这是一个终末期病人的故事,我们就以这个故事为麻雀,来研究终末期病人尊严死的路径。
问题一:什么是尊严死?
笔者认为:所谓尊严死,就是相对于“终末期生命主动终结的安乐死和积极大型抢救直至死亡的治疗死”而言的“姑息照护型轻治疗死亡过程”。提出这个概念主要是基于目前对于终末期病人“安乐死无法主张、重型治疗死也许被迫”现状下的一种折中,“临终关怀”与我讲的尊严死相似,只不过隐去了一个死字,很符合中国文化。
问题二:在哪里尊严死?
现有的答案是在临终关怀医院,但我个人认为这类医院不是好的尊严死地点选项。因为这种专门医院的学术含金量低,从业人员没有“医生”的工作乐趣和成就感,全部是“医死”的职业体验,要坚持可能比较困难;同时当一家医院全部是无治疗前途病人,充满了终末期气息,病人家属来这里的心理体验可能也不美好。
破这个局的方法是把终末期病床散在地设置到普通医院的普通病房。可以这样设计:在有关科室弹性设置几张临终关怀病床,不对其医疗指标做常规考核,比如住院日等;让医护人员在正常医疗服务中捎带就把终末期病人管理照护。这样设置的优点是:无损医者的职业心理和职业生涯,更容易为病家和社会接受。
那么哪一级医院设置临终关怀病床合适呢?我认为二级乙等医院及以下医院是最佳选择。道理简单:技术能支持,空间相对宽松,还不用和有治疗前途的普通病人抢占更优质医疗资源。我前面讲的故事中的病人就是在这样的医院尊严离开的。
问题三:谁决定尊严死?
病人本人清醒的时候留预嘱,应该是最有意义的决策依据;其次家属联合医生(医院)根据医学家、法学家、伦理学家们研究出来的合法规章决策。请有兴趣的医学家、医学伦理学、法学专家费心研究。
问题四:从什么时候开始进入尊严死?
这实际是医学问题。我想可以参照国外安乐死已经合法的国家的医学标准,结合中国文化背景和医疗实际,制定出有关医学标准;请有兴趣的临床同志们作为课题研究。
问题五:怎么尊严死?
这是尊严死过程中的轻治疗照护的相关医学规范,这也是医学和社会学问题,有兴趣的临床、护理、社会学专家们可以作为课题研究出系列规范。
以上,仅属于我个人的胡思乱想,不代表任何其他。如果在健康中国战略和老龄化迫近的背景下;有医学、伦理学、法学等多学科的大角色联合申请国家课题,为终末期病人的尊严死亡提供靠谱的解决方案,我愿意奉献这些胡思乱想。
因为这不仅为别人,更是为自己;毕竟我们终将死去,而且我们希望尊严地死去。
· 版 权 声 明 ·
本文版权属于海纳医学所有,
如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