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技独角兽企业应该选择香港还是A股上市
生物科技独角兽企业目前成了港交所和A股争相吸引的目标。
监管机构开始对生物医疗企业开绿灯,有一种拼抢优质企业的味道。
留住“下一个BATJ”!证监会放大招,独角兽IPO绿色通道来了!
港交所:允许尚未盈利、无收入生物科技企业在主板上市!
优秀的生物制药企业应该选择A股还是香港上市?两地交易所各自的吸引力在哪里?符合哪些标准的企业可以上市?
01 为什么无收入生物科技企业也可以上市
可以直接参考美股。这几年美股的生物科技公司40%在临床I期或者临床前期就上市了。
A股目前还没有无盈利公司上市的先例。当然,这届证监会、刘主席都是铆足了劲要严监管、支持新经济的,刘主席自己说了:我们会创造工具和制度安排,让企业自己选择。富士康36天闪电过会就是铁的证明。创纪录!富士康36天IPO闯关成功 3500亿的巨无霸来了
在目前的港股体系里,满足一定的市值和收入要求,即使无盈利的科技公司也可以上市,比如美图。
但是无收入的公司还没有先例。所以港交所这次是对没有收入的生物科技企业开通了特别通道。
为什么美股和港股都愿意对无收入生物科技企业开设IPO通道?
相比其他企业,生物科技企业是受行业严格监管的,在开始临床实验前,必须获取FDA、EMA、CFDA等药监机构的严格认证,每一期的临床资格也都需要药监的审批。所以相对来讲,监管部门为生物科技企业提供了一定的背书,这也说明了生物科技企业的高门槛、专业性所在。
港交所号称中西结合,有美股可以参考,这次也对无收入生物科技企业敞开了大门。不然,像百济神州这样的高科技企业都去美股上市了。
02 符合哪些标准的生物科技企业可以上市
先看港股。
原来的主板上市标准有三项测试,公司能通过任何一项都可以上市。这三项共有的标准有三个,(1)都需要至少三年的营业记录,(2)营运资金足够应付刊发上市文件后12个月,(3)资产不能全部是现金或者一年内的证券。
第一种是盈利测试。要求是3年5000万港币盈利,最近一个年度盈利不低于2000万港币,首两个会计年度累计盈利不低于3000万港币。上市时最低市值不少于5亿港币。
第二种是市值/收益/现金流量测试。如果企业满足不了盈利的条件,可以尝试这条。要求最近一个会计年度收入不低于5亿港币,前三个会计年度经营性现金流总量不低于1亿港币,市值最少20亿港币。
第三种是市值/收益测试。如果企业满足不了盈利条件、现金流也不够,可以尝试这条。要求最近一个会计年度收入不低于5亿港币,市值最少40亿港币。
无论满足上述三项测试的任何一条,企业都可以在联交所主板上市。对于无盈利、现金流也难满足的生物科技企业来讲,达到第三项5亿港币收入、市值40亿港币的企业有时也比较困难。所以港交所希望专门新设为无收入生物科技企业开绿灯,系统工作也在紧锣密鼓进行中。
2018年2月23日,港交所就新兴和创新产业公司上市制度专门进行了公开市场咨询,并发布了正式的咨询文件,在2018年3月23日前公开征集社会意见,从李小加主席到各个部门都很重视,还有专门的市场人员。
如果不符合原来的主板测试,哪些生物科技企业可以按照新规上市?
先看生物科技企业包括哪些种类?并没有单独限于生物制药企业。
(1)小分子化学药物
(2)生物制剂
(3)医疗器械(包括诊断)
(4)其他生物科技产品
上述四大类的企业具体需要符合以下十个标准。
(1)至少有一个核心产品已经通过概念阶段,可以理解为临床实验
(2)必须以研发为主
(3)上市前最少12个月一直从事核心产品研发
(4)上市集资主要用作研发用途,将核心产品上市销售
(5)必须拥有核心产品的专利和知识产权
(6)证明拥有多个潜在产品、管线
(7)上市日期前的至少六个月前获得了资深投资者的相当数额的投资并且到IPO时还没有撤资
(8)上市前最少两个会计年度一直从事现有业务,且管理层大致相同
(9)申请人的营运资金(包括IPO募资额)需覆盖未来至少12个月开支的125%
(10)上市预期市值不低于15亿港币
看起来有点复杂,不过对于真正从事研发的生物科技企业来讲相对好满足,最关键的其实是有拳头产品已经进入临床、市值不低于15亿港币、有知名投资人背书。
对于A股来讲,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条文出来,只是提出了大力支持“四新”企业,包括生物科技、高端制造、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可以密切关注,估计A股会采用标杆企业试点、逐步摸索的方式。
03 应该选择港股还是A股上市
几条建议原则。
(1)能早IPO就早IPO。
对科技型成长企业来讲,技术和融资能力已经成为发展的两翼,有些企业的老大会说我不缺钱;作为一个成长型企业,还没见过真正不缺钱的,所以能早上市就早上市,上市以后获得的融资可以帮助获得市场空间和时间。
从早年的互联网企业来参考,早上市和晚上市的区别可能是生存和灭亡,错过了上市窗口可能就错过了融资的机会,当对手比你多拿了几个亿在发展的时候,竞争压力可想而知。
(2)如果港股和A股都可以去上市,就都尝试两边上市。
当然前提是手续流程没有那么复杂。两边上市的好处显而易见,首先多了融资渠道,其次,港股作为连接国内和海外的枢纽,有融外币的优势、连接海外市场的便利;第三,两边的优惠政策都可以享受到。
当然有人会问,会不会两边的交易所让你签独家?A股没出明文,港交所这次咨询已经透露接受第二上市,是个信号。
(3)如果还没有盈利、甚至没有收入的企业,短时间内推荐先到港股。
因为港股已经明确出了细则,也有了时间表,另外,港股不需要辅导期。
虽然说A股有可能出现富士康36天过会的案例,但是企业家也要自问下自己,自己和自己的企业有没有达到郭台铭老板和富士康的实力?如果没有,就要从现实出发考虑。
(4)某些国有持股的企业去港股上市可能涉及到监管审批的问题。
需要分析下具体情况,看哪边上市合适。
(5)也可以参考两个交易所已上市生物科技企业的情况。
比如港交所已经有了药明生物、三生、金瑞斯等,看企业是否希望和这些企业在一个交易所,这些企业可以提供估值参考。
(6)尽量找专业有经验的投行和保荐机构。
这些机构可以有效和监管机构、交易所沟通,有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和经验,对上市这样关键的事情来讲还是找专业的机构靠谱点。从我做投资的经历来看,保荐机构的重要性怎么讲都不为过。
当然,有的企业说,这两个市场我都不想考虑,那还有美股市场也是个选择。中概股好多也在回归,证监会正在讨论CDR吸引新经济企业回归。从美国ADR看中国CDR对A股带来的影响。
本文原发表于公众号“Q庄主的投资与生活”。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