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陈小鲁辞世前的“我不好” 我们能听到几多弦外之音?
关注陈小鲁,并不仅仅他是大名鼎鼎的陈毅元帅之子,更主要的是他曾经为十年动乱期间的行为进行过公开道歉。尤其他那句“我的正式道歉太迟了,但是为了灵魂的净化,为了社会的进步,为了民族的未来,必须做这样的道歉,”这种正视自己错误和勇于剖析自己的勇气,不能不令人心生敬佩,因此从网上读到才72岁的他辞世的消息后,就不能不倍加惋惜。
据长安街知事今年3月1日报道,陈小鲁于2月28日晚上在“去世前说了一句‘我不好’,随后倒下”,后因大面积心肌梗死,在海南三亚301医院抢救无效去世。
“我不好”,看来有可能是陈小鲁留在世上最后的遗言了,联系到媒体披露的相关信息,有若干值得世人品味和感悟的玄外之音。
据说,2月28日“晚上21:20,陈小鲁准备洗澡睡觉,解大便很用力,然后就说了一句:小惠,我不好!就倒下了”。因解大便引发大面积心梗而辞世的人很多,不仅平民百姓多多,即使马季这样著名的相声艺术家,问题也出在这上面。有人将这种现象形象地称为“危险的1号事件”(上厕所俗称上“1号”)。
从医学角度来看,患有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当用力排便时,有可能可发生心脏破裂猝死。有脑血管病变的患者和高血压控制不佳的患者,用力排便时也可发生脑卒中如脑出血和脑梗死。
由此应当悟出的弦外之音多多
比如目前医学科普教育的短板问题——如何通过相应的科普宣传,让高血压老人知道生命道路上的“排便”这一“雷区”,从而在日常生活中着意予以规避和防范?
比如如何通过建立健全家庭医生制度,在强化科普宣传的同时,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预防性治疗措施,以最大限度地规避排便问题成为老年患者病情骤然恶化的转折点?
比如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国家大力倡导医养结合的良好政策环境,大力推进医养结合工作,大力加强医养结合机构建设,并借鉴医疗机构临床路径建设的成功经验,在相关机构内锁定心脑血管患者这一老年群体,制定富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涵盖范围尽可能大的相关措施,以最大限度地规避“1号事件”的发生?
如果以上所说的都属于大而化之的泛泛之谈的话,那么作为医疗机构来说,就必须更加认真更加严肃地对待这个悲剧了。
比如各类医疗机构,对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住院老年患者,是否针对类似“危险的1号事件”,充分和详尽地向患者和其家属履行了告知的义务?
比如是不是有必要在卫生间设立相应的报警装置,在最大限度防止患者此类事件发生的同时,也补齐可能由此引发医患纠纷的“短板”?
不要忘了,患者在住院期间如发生此类问题且进而由此引发医患纠纷,并非是一个假设性事件。
再说了,我们不是常说“于细微处见精神”、“细节决定成败”吗?何不在这类事情上多用点心思?
总之,陈小鲁先生辞世前的“我不好”这短短三个字,弦外之音多多,教训多多,值得其亲人、医疗机构乃至整个社会为之警醒。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