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好的军师也难以对结果负责 | 《军师联盟》系列思考(四)
《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个生性多疑的人,曾经因为多疑中了周瑜的反间计,杀了水军统领蔡瑁、张允,直接导致了赤壁之战的惨败。
这是曹操一生中犯的为数不多的重大错误之一。
我相信曹操在事后也一定认真反思过。
即使天纵英才,也需要一个从小兵成长为将军,从普通人成长为枭雄的过程。
之后,随着曹操的成长,随着魏国势力变得越来越强大,他的眼光和胸襟也变得和以前大不相同。
不再拘泥于眼前寸步的得失,而是放眼天下大局的进退;
不再计较一人一事的对错,而是从全盘的角度取舍;
《军师联盟》中,有这么一段剧情让人印象深刻。
曹操做了一个梦,梦见三马同槽,这让他对名字中带“马”字的司马懿疑心大起,若按当年赤壁之战时的性格,“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多半就把司马懿先斩了再说。
听了曹操的话,司马懿心惊肉跳,然而,这次曹操却仍然没有杀他。
为什么?
因为此时的曹操,
不再是一个将军,会为了一场战役的输赢而纠结;
不再是一个番王,会为了一座城池的得失而喜怒;
他也不再是当年的曹操,会为了一句话、一件事、一个梦,而弃掉棋盘上至关重要的一颗棋子。
他君临天下,睥睨众生,考虑的是全局。
考虑的是如何得到这天下?
如何治理好这天下?
如何延续曹家千秋万世的基业?
所以他明明更喜欢曹植,却把王位传给了曹丕,因为曹植性格优柔软弱,不适合做君主,而曹丕的冷血果断明显更适合治国平天下。
所以他明明知道司马懿太聪明,并且几次动了杀机,却终于还是把辅佐太子的重任留给了司马懿。
这,就是一个帝王的谋略与格局——“忍小成大”。
他非常清楚。
什么重要?
什么更重要?
该如何取舍。
当时的第一要务,是魏国要实现一统天下的梦想,曹操自知时日无多,所以这个梦想,必须要由曹丕来实现,他深知曹丕如果缺了司马懿这个绝顶聪明的军师,想要一统天下,几乎不太可能。
因此几经权衡,曹操决定留着司马懿。
纵然司马懿有诸多让人放心不下的地方,纵然曹操对他动过七次杀心,但相比魏国一统天下的大业,这个人才还是值得一用。
还是那句话,取与舍,是看哪个重要,哪个更重要?
多年前,我刚刚开始做企划总监的时候,对于和我意见相左,经常对着干的人,总是觉得难以容忍,我对老板说:“有他没我,有我没他。”,弄得老板也很为难。
现在看来,这是一种典型的打工者心态,只争一时一事的对错输赢,缺乏大局观。
后来,我做了小股东,对于一些脾气古怪却有才的人,我学会了容忍,因为他们能给企业带来可观的效益,作为股东,当然是希望企业多多赚钱。
小股东心态虽然比打工者心态略进了一步,开始站在经营者的角度看问题、想问题,但仍然有很多欠缺。
比如:怕担责任,不愿意对结果负责;
比如:当甩手掌柜,心想反正凡事有大股东兜着;
比如:有时会有一种想说话却说不上话的失落感,最后导致了和其它股东的一些矛盾,现在看来,这些矛盾最终是不利于企业发展的。
所以说,小股东心态,格局仍然远远不够。
直到后来我自己做了大股东,才明白:打工是站在山脚,小股东是站在山腰,而大股东才是那个真正站在山顶,一览众山小的人。
如果说,打工做高管,就象当将军,争的是一战之输赢。
那么做小股东,有点象当番王,争的是自己地盘的大小。
可一旦做了大股东,感觉完全不同,那时眼睛看到的,都是天下,心里想的,都是如何一统江山,一事一城的争执,早已不放在眼中。
为了全局的胜利,一时的对错不重要,一时的输赢也不重要。
比如,如果碰到工作能力强,但性格上有其它缺点的员工。
打工者心态是:“我怼你”;
小股东心态是:“我忍你”;
大股东心态是:“我哄你”;
不过,打工者要是真的以为老板好言好语的”哄“意味着自己的地位不可取代,意味着企业永远离不开自己,那就太高估自己了。
韩信有多少次可以控制刘邦的生死?但最终还是刘邦控制了韩信的生死。
谁是棋,
谁是棋手,
这一点永远不会变。
会变的只有棋手的水平。
能“忍小成大”者,堪称高手。
知道让步,适时妥协的老板往往是有大格局、大眼光的老板,也是能把企业做大的老板。
一棵棋子左右了不了棋局的输赢,但一个优秀的棋手知道把每一颗棋子都准确地拿捏好,放在最适合的位置上,提高全盘优势,保证最终胜率。
中国有句古话:“小不忍则乱大谋。”
何为小?何为大?
一人为小,
一事为小,
企业为大。
虽说,
“不想当皇帝的将军不是好将军”,
但,
一个人能做到将军,还是能做到皇帝,
不是由他的武艺高低决定,是由他的眼光格局决定。
(黄石头.2018年2月20日)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