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一淼
2月7日,国家卫计委开了场新闻发布会,回顾了首个三年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取得的成果。其中提到,目前86%的医院已经实现同级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患者满意度稳步提高。
采访截图 | 来源:国家卫计委官网
在经历了“5亿人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新闻过后,笔者对86%这一数据还是持保留意见的。相对于数字的“好看”,笔者更关心的是,同级医院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究竟在实践中能否真正实现?
1.你一定经历过或看到过这样的场景,在一家医院做了各项检查,B超,CT啊......但一旦涉及到转院,医生往往会不承认其他医院的检查结果,患者还是得把所有的检查项目再重新做一遍。
对于患者来说,这真是费时又费钱,实在是伤不起啊。
其实早在2006年,卫生部就下发了《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医疗机构间医学检验、医学影像检查互认有关问题的通知》,但这个事儿在实践中的效果一直不是很理想。而背后的原因也有大大小小诸多分析。
经过查阅资料,笔者发现检查费用在医疗费用中的占比大概在20%~30%,可以说占比是相当大了。所以,检查项目也成为医院的重要收入来源。
在医疗控费还没有那么“紧张”的那些年,重复检查、做不必要的检查成了医患关系紧张的一个锚点。
然而,随着近些年对药占比、医疗耗材、医疗费用年增长的控制,重复检查归于提升科室业绩、医院效益的因素占比越来越少。相反,为了控制医疗费用增长,压缩检查检验科室成本反而成了公立医院“自救”的一条出路。
医学检查检验结果的互认是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有效措施。卫生部门的一项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如果医疗检查互认得以真正实现,患者所花费的医疗费用将会减少15%。
说句题外话,药品零加成减少15%的收入就造成了公立医院筹资机构的巨变,而收入再减15%意味着什么?失去了药品加成、耗材提成、重复检查收益,公立医院如何养医?
2.回到正题,除了“利欲熏心”,检查结果互认面临的真正难题是统一标准的缺失。
仔细揣摩一下卫计委的说的话,“鼓励经过质控合格的同级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的互认”。笔者看到,卫计委选了一条比较好走的路,因为同级医疗机构的水平差不多,推行起来阻力较小,但仍旧面临着同级医疗机构之间不同的检查设备、以及医务人员的诊断水平参差不齐的压力。
可是,在全国上下建立医联体、推动分级诊疗、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大背景下,患者未来更多的是纵向流动。而这种纵向流动是自下而上的流动,这里面医生诊断水平无疑是影响检查结果互认的最重要影响因素,基于此,卫计委也退一步说,“最主要推动的是医学影像结果的互认”,对于病理检查结果的互认,则比较慎重。
而即使是医学影像结果的互认,由于各医疗机构会根据自身的条件去选购检查设备。像 CT 仪、B 超机等检查设备在使用一段时间之后都会出现一定的误差,这种误差是不可避免的,而各个医院对于医疗检查仪器的校准自成一体,并没有统一的标准。
所以即使是同一规格的设备,由于生产厂家不同,很多医生也会考虑到仪器的不同产生的误差而让患者重新做一次检查,不然万一认可了别家医院出具的检查结果导致了误诊,那责任由谁承担呢?
例如 CT 仪中需要定期校准检查床的移动精度,且要求检查床的误差不得超过 ±0.5mm,恰恰就是对于±0.5mm 的标准,各个医院就有各自的理解,而一台 CT 仪需要校准的地方有很多,这些误差值相加所造成的结果并不是一加一等于二那么简单。
所以,如果纵向检查结果互认不解决,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分级诊疗的效率将受到很大的影响。
3.基于上述种种原因,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对医学影像结果的制定一个统一标准。
既然各个医疗机构之间的检测设备无法进行统一管理,检验科室的检验结果由于衡量标准不一,那由第由第三方机构来负责医疗区域范围的检查检验,就像BV(必维集团)的检测报告几乎是全球认可,因为他们的设备、衡量标准和实验员的培训等等都是统一的。到时候,所有医院的检查结果都来自同一个机构,也就不存在互认的问题了,这将是纵向解决检查结果互认的一大途径。
虽说笔者对卫计委的数字一向持保留意见,但是检查结果的互认确实是大势所趋。这很大程度上切中了老百姓看病贵的痛点,也减少了医院的医疗开支,值得大力提倡。但是一份靠谱的检查结果无疑将成为这项制度推行的决定性因素。
新闻来源:国家卫计委官网
参考资料:
马昊楠《医疗检查互认制度——看似合理的伪命题》
沈飞《医疗检查互认:在摸索中前行》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