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曝光医院骗保黑幕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2018-01-19 新华社:新华社独家暗访 | 这家医院骗保黑幕触目惊心!令人愤慨!这次暗访报道是新华社,迅速吸引了人们的眼球,新华社的背景不用多说,舆论先行接下来会有什么事情发生才是人们感兴趣的?
1、暗访情况
近日,有知情人士反映,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的医护人员、检查科室之间相互协作,长期肆意骗取国家医保基金。
记者通过暗访发现,在这家医院,只要有社保卡,得什么病、拿什么药、谁来体检,都可由患者“点单”。为了套取医保资金,该院医护人员在检查、诊断、住院等环节大肆造假。
2、为何省级三甲公立医院要骗保
作为省级三甲公立医院为何要骗保,到综合医院和中医院比一比,看到中西医发展的差距,值得我们思考中医的生存问题?
第一:医疗服务价格不能体现中医价值。中医治病不值钱,中医可以用较少的钱可以治疗病,但是由于中医靠“两个指头”的诊察费,不怎么喜欢看检查,不怎么做手术,治病可以但是很难赚钱,因为医疗收费价格定价体系,技术人工不值钱收费,不如多开检查赚钱。
第二:医院绩效与收入挂钩。目前医务人员的工资奖金大部分靠自己赚钱,医院对科室也在搞经济核算,中医科室本来赚钱就难,与综合医院相比待遇相差较大,科室为了获得工资奖金想方设法增加收入。报道是:知情人士反映,医护人员之所以冒风险大肆违规骗保,是因为该医院对各科室医生设定了相关的“指标考核”。为了完成考核指标,骗保在该院已成半公开的秘密,甚至医生出现医疗纠纷事故后,涉事医生用“举报医院骗保”要挟院方。
第三:慢病慢治医保支付倒逼:中医治的大部分都是慢性、疑难疾病为主,需要慢慢调理,治疗时间长、效果慢,但是医保有均次费用控制、住院时间控制等一系列控制指标,没有体现中医特点。
第四:中医社会补偿较低:基于中医特点,没法实现“以药补医、以耗材补医、以器材补医”,中草药或颗粒制剂或许有点刺激,但用量有限很难通过社会渠道补医,逼得许多中医为了生存,中西医结合,还是多开点西药,能勉强生存下去,我曾在我的博文力说过,药品回扣“毁了一代中医”,生存才是硬道理。
第五:医院为何冒这个风险:医院管理者为何要冒这个风险,估计医院“差钱”,中医应该是扶持的,不知道这家医院的财政补助够不够。
3、满大街药店卖日用品您见过吗?
曝光医院套保黑幕,让我们想到一幕,我们到大家药店看一下,是不是有很多的日用品或保健品,这些是不是医保基金支付,我们也许还有过这个经历。
有没有进过民营医院就医经历,一些民营医院对医保病人都有很多花样的优惠力度,公立医院都能想起这些点子,民营医院估计是先行者。
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与药店,都在瞄准了医保基金这个“大蛋糕”,各显神通。
4、彰显医保政策及监管漏洞
为何需要新华社曝光这些问题,真实值得我们考虑,彰显了医保政策及监管出现问题,难道医保部门真的不知道这些问题,估计也不是。
患者为何要“挂床”,医院也愿意让患者“挂床”,“挂床”问题为何出现,想一下门诊报销与住院报销政策问题,患者不住院医保不报销,对于许多慢性疾病治疗周期长,也进入不了慢病报销,只能通过住院才能报销解决。
“挂床”彰显医保监管失责,既然政策问题医保部门有情可原,但是检查监督正常履行应该能发现这个问题,这次安排估计是准备不足,没有让病人留守医院,在医院有许多病人病情不太重,不愿意住在医院,治疗过后就回家,医保检查时候在通知必须住在医院里面,“猫捉老鼠”游戏都熟悉了,还好意思经常来医院检查,不行“意思意思”。
5、医保基金吃紧倒逼有大的行动持续
作为省级三甲公立医院骗保黑幕被揭开,回想16年底的“药品黑洞”,央视媒媒体先行为打破“药品回扣”坚冰立下战功,在医改进入关键攻关的时刻,新华社暗访揭开行业黑洞,我们要思考接下来会有什么大的行动。
(1)医保基金“缺钱了”
第一:社会老龄化加速,患者就诊住院增加,原来的医保基金测算不能适应老龄化;第二:老龄化、环境污染带来的慢性疾病谱变化,以及人们经济改善,对医疗消费升级,推动医保基金面临巨大压力。
第三:医保支付政策,按照项目支付、出院人次均次支付,导致医院多做项目、多收病人多赚医保的钱,加速医保缺钱。
(2)专项治理风暴来袭
可以预见,医保基金串底风险大增,这项重大设计到“民生”的政策,国家会下大力气治理整顿。借这个黑幕曝光,舆论先行,发动民意剑指医院,推进医改攻坚克难。
一场大的“整理行动”风暴必然而致,无论公立还是民营医院都要准备迎接这次洗礼,“挂床”“骗保”会因这次媒体曝光,小心触犯“法律”,“吃官司”“进局子”,估计好戏就在后面,就看“砖头砸到谁、谁就倒霉去”?不要认为这是普遍的问题!或还在抱有侥幸心理,凭关系,这么大的事情,出了事情“吃不了自己兜底”。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