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卫计委:不妨对医生多点人文关怀
“医改的往复、医患关系的纠结、媒体的不当介入、制度的缺失等众多因素的纠缠,使得公众一方面期许医生扮演 “牧师”的角色,一方面对医生苛刻的批判———仿佛医学发展到了今日已完全等同于技术。技术泛化与人性缺失成为了医学的代名词,稍有不慎,从道德至技术,医生的各个层面都会聚满大众的口水。
文 | 一淼
01.医学与人文渐行渐远
在西方,有着“偶尔去治愈 常常去帮助 总是去安慰”(To cure sometimes,to relieve often,to comfort always)的格言,体现着西方医学人文主义的精髓;在中国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指出,欲为大医,除医学知识外,还需涉猎五经三史、诸子庄老。纵观古今中外,医学人文主义的对象是医生,而人文关怀的对象则变成了患者。
这一现象很有趣。
在医疗领域,人文关怀的对象有着天然的侧重,对 “人文关怀” 的解读着重于对患者的生命给予关怀、 重视与尊重。2011年,“叙事医学”概念的提出,则进一步推动了医学人文主义的发展。叙事医学指的是倾听病人的叙事、想象病人的境遇、理解他们的痛苦、尊重他们的选择。但遗憾的是,人们过度关注的是患者的疾苦, 而医生的付出、 医生的情感甚至是医生的安全却被无情地漠视。
我国医生正处于艰难的执业环境之中,高劳动强度、 社会认同感低、收入不合理和医患纠纷有愈演愈烈之势。
02.对医生人文关怀的回归
1月2日,安徽省卫计委发布《关于加强全省公立医院人文关怀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对医务人员的人文关怀:
“切实保障医务人员和医院员工的合法权益,重点保障医务人员人身安全和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医务人员的治疗权和特别干预权不受损害。提高医务人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让医务人员感受到关怀和温暖,进而向患者传递关爱和友善。
认真执行门诊限时限号、门诊预约服务等规定,保证诊疗服务必要时间。优化医疗服务岗位人力资源配置、工作流程和工作环境,减少“战时状态”,避免过度劳累。对临床一线岗位进行风险和压力评估,加强医务人员心理咨询和疏导,定期评估医务人员心理压力,缓解医务人员心理负担和工作压力。进一步完善医务人员综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保障同工同酬等合法权利,提高临床一线医务人员收入水平。同时关心医院员工身心健康,提高健康水平。
无独有偶,2017年10月14日,世界医学协会大会上,在各专业医学权威的见证下,《希波克拉底誓言》将“我将重视自己的健康,生活和能力,以提供最高水准的医疗”增订到誓言中。
医学的神圣,并非用以给医生自怜自哀,而是应被全社会承认的,是建立在基本的尊严和保障之上的,由此,我们看到了医学对医生群体的人文关怀。
医生因其独特的职业特点, 需要极高的慎独精神, 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医生也是普通人,除去职业追求而言,这个群体中的成员也要满足基本的物质的、精神的需求,他们所承担的压力更需要一定方式去排解。
换句话说,医学无法远离世俗生活,医生也无法不食人间烟火。
本次安徽省卫计委将对医生的人文关怀纳入其中,无疑是给广大医生群体带去了阵阵暖流。事实上,医生在自身没有得到更多人文关怀的情况下,反要求医生对患者进行人文照护,那么,人性的天平将会失衡。
当作为普通人的安全、尊重等基本需求没有被很好的照护时,又何以要求医生把自己对患者的关怀提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呢?又何以苛求其扮演神的角色呢?
在我们要求医生给患者开出的第一张处方是关爱的同时,对医生的照护也应当同步行进!
编辑:一淼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