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器官捐献协调员5年协调400多名病人 千人生命重获新生

2017-12-22 01:00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刘林娟习惯性地双手合十祈祷后,拿着器官捐献同意书,轻扶着家属肩膀一步步走出谈话间。她重复过无数次这样的动作,甚至忘了这是今年第几位接受劝导的病人家属,但她很清楚,通过她的努力,又一个生命将被延续下来。

刘林娟习惯性地双手合十祈祷后,拿着器官捐献同意书,轻扶着家属肩膀一步步走出谈话间。她重复过无数次这样的动作,甚至忘了这是今年第几位接受劝导的病人家属,但她很清楚,通过她的努力,又一个生命将被延续下来。

在医院里,有不少病人因脏器稀缺不能及时进行手术而失去生命。为了缓解这一现状,西安交大一附院医院成立了一支器官获取组织团队,由9位取得国家认证的器官捐献协调员资质的医护人员组成。刘林娟是这个团队的一员,并且她还被评为全国优秀协调员。

并非所有的危重病人都能捐献器官,满足条件的患者才能成为捐献者。刘林娟介绍,类似像神经内科、外科、脑外伤等危重病人都基本达到捐献条件,但是一旦患者自身脏器出现病变就不能移植了。

刘林娟和同事们每天都要对定点医院病人进行信息采集与汇总,“除了各家医院主动向我们反馈危重病人外,我还要及时跟主治医生沟通,寻找‘潜在捐献者’。”

“从遗体上取下的器官需在血液流通的情况下立即灌注,才能保存几个小时至十几个小时。人心跳停止、死亡几分钟以后,血块完全凝结,器官就不能用于移植了。”刘林娟说,经常会有家属犹豫再三、直至患者去世后再同意捐献的案例,但是这时候往往已经错过了器官捐献时效,无法进行移植了。

病人的病情每天都在发生变化,只要听闻哪家医院有危重病人,刘林娟就会立即赶赴医院,并在第一时间跟家属进行协调沟通。跟随主治医生查房,了解病人的最新状况,也是器官协调员必须要做的工作之一。

“跟家属沟通也要掌握方式方法,病人病情危重,家属情绪很不稳定,冒然提出器官移植肯定会遭到家属反感。”刘林娟说,她经常要作为一个倾听者,取得家属的完全信任,确认生命不可逆后,才会慢慢引入到器官移植的话题上来。

刘林娟记得,有一个13岁的男孩因车祸导致脑出血,送医时就已经奄奄一息,男孩的父母抱头痛哭。后来孩子病情急剧恶化,夫妻俩情绪更加失控拒绝捐献。

6个小时过去了,经刘林娟安抚后,夫妻俩的情绪逐渐平静。刘林娟跟孩子的母亲说:“孩子是你们的心头肉,用另一种方式让孩子活着,带走他身体的一部分,将来给你们也留个念想。”夫妻俩商量后,逐渐接受了刘林娟的建议,最终在捐献同意书上签了字。

家属签下“同意”两个字,并不代表刘林娟工作的结束。联络捐献者和受捐献者的家属,在他们之间建立一个沟通的桥梁,就成了器官协调员持续不断的工作。刘林娟定期将受捐者的病情及时反馈给捐献者家属,受捐者身体不断好转的消息是对捐献者家属最大的慰藉。刘林娟曾经有一个案例,女孩将肾脏捐献给同龄的男孩,术后双方父母经常书信联系,而她就成了两个家庭之间的“快递员”。

病情加剧、深度昏迷、以及无法自主呼吸的病人都是刘林娟的重点“看护”对象。“器官移植四个字说起来很容易,但要考虑病人的感受。”刘林娟说,她经常要站在家属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询问家属有什么诉求,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帮助他们实现。

刘林娟接待过一个28岁的女患者。由于先天性心脏病导致患者产后脑出血,一度濒危。刘林娟与家属协调沟通,家属说想先进行转院治疗,一旦确诊无法救治再进行器官移植。刘林娟紧急协调,帮病人找到一家合适的医院。一周后,病人的病情逐渐好转,从死亡线上被拉了回来。

刘林娟听到这个消息后很高兴。她说生命是平等的。无论是否能够捐献,协调员希望能为每一位病人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

从事专职捐献协调员5年,刘林娟跟300多位病人家属进行过协商沟通,但成功捐献率仅有20%左右。刘林娟说,保存遗体完好的传统思想依然困扰着很多家属,也是器官捐献目前面临的最大阻力,“工作中也会遇到家属情绪激动谩骂的情况,只能选择隐忍,把委屈藏在心底,不能在这个时候给家属增加负担。”

推动器官捐献这项工作不仅要病人家属理解,还要依靠更多的医护人员的推动哦,刘林娟和同事们也会定期向医护人员普及器官捐献知识,“很多家属会偏执的认为器官协调员就是一味的索取,没有任何人情味,我希望通过自己和医护人员共同努力,纠正大众的偏见,让更多人真正了解这项公益事业。”

即使是下班后,刘林娟仍要保持手机畅通。“无论白天黑夜,接到电话就要往医院赶,路上就要琢磨怎么和患者家属沟通,应该注意哪些细节,如何降低对家属心灵的创伤。”刘林娟也常常遭遇和家属反复沟通确认后变卦的事情,遇到这种情况,挫败感也会困扰着她。所以刘林娟觉得她的工作极具挑战性,不但要有强大的内心,还得学会坚持不气馁。

器官捐献是一项自愿的、无偿的、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作为一位有爱心的公民,将自己最后的、有价值的东西回报社会,亦是对生命最大的慰藉。常年与家属沟通的工作让刘林娟对生命满怀敬畏之心。她的电脑里有一份表格,表格中存有300多位捐献者的名单。每当录入新名字时,她就觉得自己是一位生死“摆渡人”,因为表格的一次次修改,就意味着一个生命的结束,另一个生命的重生。

文章来源:腾讯大秦网

图/文:胡聪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协调员,器官,新生,刘林娟,家属,病人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