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医改大数据 刘远立提醒医改要管理百姓期望值
作者 | 蔡娘婉
来源 | 搜狐健康
对于医改的报道要宣传什么不宣传什么要谨慎,有些事情要多做少说,有些要多说缓做!在12月10日举办的“2017中国医改传播高峰论坛”上,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刘远立教授解读中国医改传播大数据时谈到,我们在提高百姓获得感的同时,要认识到影响获得感的,有个重要变量就是期望值,期望值越高,获得感越低,满意度越低,我们政策制定者传播者要注意管理百姓的期望值。
纵观近年来的医改报道,制度宣传解释不够全面细致,如讲政策的好处和美好前景比较多,讲可能的弊端和困难比较少,讲远期目标比较多,讲分阶段目标及实现路径比较少。从反面讲看病难、看病贵、看病烦的比较多,从正面讨论社会对医改的心理期望值,不利于达成符合国情和发展阶段特征的改革共识的比较少。
此次公布的中国医改传播大数据显示,近两年,百姓对医改的关注度明显上升,医改文章的阅读量增长超过10亿。百姓最关注的话题分别是:异地结算、产科建档、大病医保、儿科、慢病管理、住院、家庭医生、药价、门诊输液、挂号等。
另外一个结果,则突出了医改供需双方在此问题上的侧重不同,专业人士对医改更为关注的话题是:分级诊疗、医保整合、家庭医生、儿科医生、规培住院医、异地就医、药品加成、全科医生、社会办医、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等。
这足以说明专业视角关注的医改话题和百姓视角有所不同。刘远立教授认为,我们要意识到,一个政策让供需两个方面的利益同时满足,这是矛盾的,他们并不是天然的利益共同体,如何平衡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此外,对于医改热词以及不同月份的关注度高低问题。刘远立教授谈到,热词一定是和百姓切身利益精密相关的,其次才是我们媒体报道较多的热词,媒体对舆论的引导性是极强的,这不可否认。另外,我们也可以看到,2017年夏季百姓对医改关注度有所提升,这是否与当时的政策出台,或单个事件发生有关,值得思考其关联性。
刘远立教授还建议,要让医改在百信心中产生获得感,获得更多赞扬声,要强调公民的贡献意识,随着有支付能力的人群增加,是否要增加他们分摊的比例和责任,唤醒他们的参与度?值得思考。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