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开发医生碎片时间 赋能基层医疗
临近年底,很多媒体朋友见面都要问我,好大夫在线的下一步规划是什么?好大夫在线作为互联网医疗行业的领先企业,大家希望了解我们的想法,来综合判断明年的行业走势。所以,我们今天举办这个沟通会,把我们的想法和大家交流一下,一是对大家的问题做一个统一的系统回复,二是希望外界的合作伙伴们,包括医生、各级医院、同行,都能了解我们、进一步加强和好大夫在线的合作。
王航在好大夫在线2018战略升级发布会上发言
从新闻上来看,互联网医疗行业在过去几年变化很大,新概念很多,大数据、O2O、互联网医院、凯撒模式、人工智能,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这些新概念的持续周期却越来越短。到底未来是什么样子的?谁才是真正的方向?新奇概念越多,越说明我们没有找到关键点,越暴露了“我们很迷茫”这个事实。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回归客户需求,甚至要回归到哲学层面,从世界观层面去找答案。
十九大从世界观层面给出了一个答案: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很自然就能得出一个推论,那就是: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医疗行业的表现,就是人民迫切需要更好的医疗服务,但是优质医疗服务的供给还非常匮乏,核心是医生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医生间能力差别大。我们迫切需要做供给侧改革,增加医生资源、特别是专家资源的供应量。但是我们都知道医疗人才培养周期慢长,一个专家成长过程动辄十几年、二十年,这让供给无法快速增加;而另一侧,人口快速老龄化又让需求增加过快,这就加剧了这一对矛盾。有人甚至悲观地说,医疗供给永远也赶不上患者需求的增长,医生资源的系统性缺乏将愈演愈烈,这是世界性难题。
如果我们不能快速增加医生的数量,那我们还能增加医疗服务供给吗?答案是“能”。互联网医疗行业正在解决这个问题:开发医生碎片时间和业余时间,利用这些时间向社会提供额外的医疗服务。
互联网医疗平台给医生提供手机APP,让他们随时随地利用碎片时间和业余时间、向患者提供服务成为可能。另外,互联网平台还建立了患者付费机制,培养患者付费习惯,让医生们的付出获得合理回报,激发医生动力,让他们愿意把私人的时间贡献给社会。
2017年的前10个月,在好大夫在线平台上,医生总共为社会贡献了166万小时的碎片时间和业余时间;一天中,医生最常见的上线时间段是17点到22点,峰值出现在每晚21点。同时,166万这个总量中,72%是来自三甲医院的医生贡献的。对于这些数字,我们非常自豪,我们创造了一批巨大而珍贵的社会资源。
这批社会资源用来做什么了?2017年,这166万小时的12%用于通过互联网面向大众做科普,医生们写了18万篇科普文章;88%用于服务于单个患者,服务形式主要是图文咨询和电话咨询,一共服务了2756万次。由于我们建立了精准分诊系统,可以帮助医生和患者精准匹配。很多医生都说,好大夫平台分诊过来的患者,比门诊挂号来的患者更精准,都是他们想要的目标患者,他们这166万小时是被高效利用的,他们很满意。
但是,对于这个现状,我们觉得还不够满意。
在医改和分级诊疗大背景下,对于三甲医院的专家们,国家除了希望他们诊治疑难重症,还希望他们向基层医生提供远程会诊、远程诊断,形成“基层检查、上级诊断、基层治疗”的模式。如果这166万小时的宝贵时间,分一部分用在这里,基层会得到巨大帮助。对于患者来说,在本地拿到上级专家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不用奔波,还能享受更高的本地医保报销比例,省时省力省钱少痛苦;对于本地医生来说,得到上级专家的帮助,就是一个学习过程,快速提升了他们的专业能力;对于本地医院来说,留住了患者,增加了业务量。对于卫生管理部门来说,大病不出县的分级诊疗目标完成了。
这样的一个多方受益的局面,恰恰就是分级诊疗最迫切需要的,也是这166万小时宝贵时间的最佳去处。这就是2018年我们的战略关键点:不考虑什么概念更热门,聚焦基层,把专家碎片时间和业余时间,分出一部分给基层医生,真正帮助基层提升诊疗能力,让患者真正能安心地留在基层,为基层实现分级诊疗目标。
从今年6月份开始,我们以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为试点,首创了远程专家门诊这个服务形式,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这个服务是这样的流程:
第一步,患者在本地医院就能挂上级医院的专家号;
第二步,好大夫在线为患者选定一个上级专家、一个本地医院的医生,由本地医生接诊患者、整理好病历、准备好各种检查;
第三步,由本地医生陪同患者一起,向上级专家发起远程视频问诊;
第四步,上级专家给出诊疗建议后,由本地医生转化成治疗方案、在本地医院进行治疗。
很多当地医生告诉我们,有时候,他们遇到的病例是自己不能诊断、不会治疗的,有了上级专家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之后,就能把这个病治好。并且,见过几个同类病例之后,自己就学会,收获非常大。可见,让把宝贵的专家时间用于服务基层医生,社会获益更大,专家资源的利用效率更高。
在试点过程中,这个业务也受到了上级专家们的欢迎,从6月份到现在,开通服务的上级专家已经达到1万人。全国发生过远程门诊业务的县和县级市已经有224个,这个数字不大,在全国2800个县里仅占8%。我们明年就是要把2017年的试验成果扩大,目标:一是至少5万名上级专家开通远程门诊服务,二是要提升向下输送专家服务的运营能力,覆盖全国80%的县,让基层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看上三甲医院专家,真正帮助县级城市做到“大病不出县”。
为了更合理利用专家们的时间,我们在线上开始测试全新的专家团队平台,4353个专家团队已经组建成功,并开始有业务发生。在专家团队中,接诊的下级大夫首先响应病人,如果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在线随时请来上级专家解决问题。这对于时间紧张的上级专家来说,效率大增。2018年,我们要让专家团队覆盖三甲医院一半的主任和副主任医师。
最后,我们再来谈一下医改和分级诊疗。卫计委一位领导说过:“分级诊疗成功之日,就是医改成功之时”,可见分级诊疗对于医改的重要性。
几年下来,分级诊疗实施的效果好吗?当我们到协和医院这种大医院门诊时,看不出太大的变化。但是,这并不说明我们的方向有错,我们要考虑执行的加强,加大时间、资源的投入。不要总想着找到高明的招数,一般来说,最平实的招数,持续地、更大规模的投入、更大的耐心才是最值得依赖的。
所以,我们准备抛掉一切热门概念,回归基础问题,聚焦行业关键点,持续投入,才能产生突破。开发专家的碎片时间,分配给基层医生,为基层赋能,分级诊疗才能能成功。企业参与到医改大潮流中,用健康的商业手段推动社会变革,为社会带来价值,企业的商业回报也一定会更好。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