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儿科区域医联体缓解看病难 家门口看名医

2017-10-12 14:55   卓健科技

如何解决儿科就诊难题?杭州正在寻找自己的“解药”。

一直以来,儿科便是杭州市的“热词”之一,当然也是全国各地的“热词”之一。

有数据统计显示,浙江省最大的三甲综合性儿童医院——浙大附属儿童医院(下称“浙大儿院”)门急诊最高峰时单日突破10000人次,病人等待时间至少4个小时,医生加班到凌晨三四时更是常事。

这不只是杭州儿科医生相对其他科室资源紧缺,其他地区医院的儿科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据了解,全国儿科医生缺口达20多万人。儿科优医疗资源短缺、不均衡,儿科医生少且流失严重等问题,影响了患儿的就诊体验和诊疗选择。

如何解决儿科就诊难题?杭州正在寻找自己的“解药”。

9月26日,浙大儿院与滨江区政府开展战略合作,正式启动儿科区域医联体建设,卓健科技也参与了远程医疗协作的技术支撑。

今后,浙大儿院将以浦沿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试点,派驻医生进驻浦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并充分利用互联网前沿技术,实现儿科诊疗协作信息联通、区域疑难病例远程会诊、儿科医务人员远程教学等服务,将优质医疗资源区域共享,解决基层医疗机构缺少儿科医生的难题。

区院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会

很赞:家门口也能看专家啦!

家住滨江的吴女士九个月大的宝宝,最近这段时间有点咳嗽,27日一早,吴女士带着孩子来到杭州滨江浦沿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挂了儿科门诊。

吴女士说:“(其它地方的)医生建议我们用抗生素,因为我们这个月份太小了,还不太想吃抗生素,想来咨询一下,如果有必要的话再吃。”

吴女士今天是专程冲着浙大儿院的专家、呼吸内科主任医师汪天林来做咨询的,汪医生仔细地做了检查,告诉吴女士孩子的病情并不严重,可以先观察。而今后的每一天,像吴女士这样的家长都可以直接在家门口的社区医院,给孩子看浙大儿院的儿科专家。

吴女士带着宝宝在浦沿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

据了解,浦沿街道辖区有常住人口17万多人,尤其是近年来新生儿急剧增多,对于儿科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尤为迫切,而目前浦沿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科技术力量相对薄弱。

浙大儿院专家在浦沿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

为进一步提升区域儿科整体服务水平,让患儿就近就医不再难,区院开展合作后,浙大儿院将以浦沿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试点,除了每天派驻专家坐门诊外,还会有多种形式的医疗帮扶,远程医疗会诊让社区患儿就近就医不再难,通过远程教学使社区医疗能力得到整体的提升。

协调:儿科需要“高水平、同质化”

儿科看病难,主要难在专业病和复杂病。成立儿科医联体,一方面可以通过浙大儿院内部儿科资源的优化整合,方便全市儿童就近就医、‘定轨’就医,在儿科医联体成员单位内,即可获得‘高水平、同质化’的诊疗,实现患儿特别是慢性病患儿治疗的连续性,同时减少检查次数,降低看病费用。

另一方面可以将儿科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社区医院或者二级综合医院的儿科,有效解决下级儿科医生的技术培训问题,同时建立疑难重症转诊的绿色通道。

此外,医联体平台背后有强大的临床资料库予以支撑。上万个结构化疑难病例讨论视频、上千个教学视频、数千个典型影像资料及上千个典型病理图片全部开放共享,对基层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提升大有裨益。

通过儿科医联体实现上下级医院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双向转诊、人员培训、技术扶持、人才柔性流动、医疗信息互通共享……让更多在家门口就诊的患儿也能享受到与省级三甲医院同质化的儿科医疗服务。

远程:助推儿科分级诊疗

国内儿科发展面临许多瓶颈和挑战,一方面专科医院常见病多发病积聚,疑难病危重症综合诊疗相对分散,另一方面综合医院儿科面临发展困境,临床诊疗能力、医疗技术、人才梯队培养亟待增强。

儿科医联体的重点任务就是在成员单位全部建立信息化平台,使远程诊疗成为常态,方便上下级医院开展多项协同诊治,如远程危重病会诊、远程视频门诊、远程病理/心电/影像诊断、远程监护和远程手术指导等。

同时发挥成员单位地域优势,推进儿科医联体纵向发展,通过专家下社区、开展社区全科医师培养计划、完善专家转诊预约绿色通道等服务,将优质儿科资源辐射到社区医院。 

而实际上,浙大儿院在儿科医联体的建设过程中,也将大大提升儿科医疗质量和安全、提升儿科学科整体优势,从“软合作”到“硬合作”,从原有单一合作模式转变为医、教、研全面深化合作。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医联体,家门口,儿科,浙大儿院,吴女士,医疗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