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浅析中国医生生存状况

2017-10-09 15:54   健海科技

​医患关系的改善有助于医患间更有效的沟通,改善医患关系可以让双方多一些信任和理解,从而提升救治效果。改善这种关系是需要医生、患者、媒体、政府等多方努力才能做到的,不能仅依赖于医生的态度改变。

近日,医联与艾瑞咨询发布了2017年《中国医生生存现状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从工作强度、生活质量、疾病、心理压力、薪资和职业规划等多维度全面剖析当下中国医生的生存状况。报告就医生群体进行了生存调研,数据发现医生的压力主要来自于工作。晋升、收入、医患关系等方面。

中国医生逐现“老龄化”,离职潮频现

2017年《The Lancet》公布的一项研究中分析了中国2005年至2015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布的卫生年鉴,其中25-34岁医生的比例从31.3%降至22.6%,60岁以上医生比例从2.5%增加至11.6%。数据表明我国医生年龄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也意味着一些年轻医生正在因为各种原因离开医院。其实,早在《2015医生流失情况调查报告》中就已经可以看出80后医生成为了离职的主力军,并且不少人还是三甲医院的骨干医生。

医生离职的原因主要包括工作强度大、学术压力大、得不到尊重等。

工作强度大,工时普遍超负荷

医生每天都要忙于门诊、手术、写病历、随访等事情,实际的工作强度很高,报告指出:77%的医生表示曾一周工作超过50个小时,24.6%的医生工作时长曾超过80小时;43.5%的医生表示曾留宿8次,留宿次数在11次以上的医生升为20.0%。

学术压力大,会议科研转不停

因医学知识不断更新,医生需要学术论文支持,医生休息时间主要用于学习,调研。报告指出:37.6%的医生表示每天学习时间在0.5-1小时之间。医生在学习工作中,不同职称的医生偏好的学习途径差别较大,正高级医生最爱线下学术会议。调研数据显示,69.4%的正高级医生每月参加会议在4次以上,远高于其他职称医生。


医闹频发作,医患关系多问题

近年来,医闹新闻层出不迭,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对医闹事件的讨论也是络绎不绝。普通群众缺乏对医疗常识的科学性认识,很容易陷入“百度成医”或者“推测成医”的误期,从而对医生的专业性进行怀疑,引发焦虑,一句不和则暴力相向。在百度搜索中输入“医闹”会出现将近300万条记录,除了对医生进行威胁、辱骂和摆放花圈等精神和语言攻击之外,更有对医生进行人身攻击的行为。医生已然成为了高危职业。

医生的累不仅在身体上,更在心理上。门诊医生平均每3分钟接诊一个患者,住院医生每人负责2-3倍量的病人,忙到没时间吃饭和上厕所。长期超负荷接诊、繁重的工作量的确会令医生有难以顾全病人感受的时候,在传播引导下为医生打上了态度差的烙印。

写在最后

医患关系的改善有助于医患间更有效的沟通,改善医患关系可以让双方多一些信任和理解,从而提升救治效果。改善这种关系是需要医生、患者、媒体、政府等多方努力才能做到的,不能仅依赖于医生的态度改变。作为患者,我们更需要理解医生,理解医生的高强度工作下的有限精力,理解医学局限性,信任医生、充分沟通不隐瞒等。

资料来源:

2017年中国医生生存现状调研报告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浅析,医生,状况,医患关系,学术,调研,压力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