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无痛分娩 一场正在进行的中国女性生产革命

2017-09-08 13:22   蓝狮公社

产痛,痛感之最。榆林产妇跳楼自杀身亡之后,我们开始关注起“无痛分娩”这个话题。呼吁推进无痛分娩,是一次中国女性意识觉醒的例证,更是一场中国女性正在经历的生产革命。

“忍耐”一直被视作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良品质,以至于产妇忍受生产过程中的疼痛,也被扣上一顶莫名其妙的高帽。

在一些流行观念中,生产疼痛是生理现象和生理自然,女性经历这种疼痛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有些观点甚至将疼痛直接与母爱相连,渲染出“经历了产痛的母亲是伟大的”这样一种舆论环境,将女性推上“骑虎难下”的窘境。

笔者不禁要问,生产不经历疼痛是否就让母爱失去了光华?

一、觉醒的身体

中国女性无疑是坚韧的,更是坚忍的。我们的母亲、外祖母、太奶奶......在祖祖辈辈宣扬的这种“话语力量”中繁衍了一代又一代的子孙,这种“体验产痛、彰显母爱”的言论,在医学还谈不上技术二字的古代,作为“精神镇痛”的手段,笔者觉得是合乎情理的,甚至想为古人的智慧点赞。但是,在医学如此发达的今天,这种话语力量还是在被传承,中国女性用这种话语力量调适着生产的疼痛。

西方女性主义者认为,产痛对女性带来的更多是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往往还伴随着意外和风险,应当用技术手段去消除疼痛。这一倡导得到了众多拥护,这也是为什么无痛分娩在欧美的普及率能高达80%的一个因素,这是无数觉醒的西方女性的生产胜利。

而在中国,却仅有10%不到的产妇无痛分娩。造成这一可怜数字的成因,是国内麻醉师普遍短缺、是医院人力物力耗费过高但是投入产出比很低的现状导致的。更重要的是,中国只有部分女性意识到自己应当享有无痛分娩的权利。好在中国虽没有类似西方的妇女运动,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很多产妇开始拒绝和抵抗生产过程中的疼痛。但是迫于无痛分娩推进的缓慢,中国女性“妥协”性的选择了剖腹产这条“曲线救国”之路。

我国的剖腹产率一直居世界前列,平均剖腹产比例高达46.5%,这并不是什么光彩的好事情。我国的剖腹产比例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剖腹产比例15%的3倍之多。畸升的剖腹产数字背后,谁是幕后的推手?真的是出于中国孕妇的本意吗?

二、产妇自主权的“非自主性”

看起来,产妇选择剖腹产是自己的决定,但是,产妇的决定是受方方面面的影响的。什么时候开始,“肚子上有道疤”成了一个家庭经济实力的象征,成了一个社会新女性的身份体征,这种不良示范在鼓动着新一代的年轻孕妈,年轻孕妈被迫接受着这种“心理暗示”。

有调查显示,如果丈夫建议妻子进行剖腹产,那么95%的孕妇都会听从丈夫的意见。加之一些老一辈“择吉日生产”的愚昧观念,怀孕妈妈们也潜移默化的受着家庭的影响。

除了社会和家庭因素,医院在产妇生产自主权的把控上也起了限制作用。某些医院受利益驱动,丧失了医德规范,比起顺产要花费的人力时间成本,剖腹产“流水线”式的操作不光收益高,也可以节省更多的人力和时间成本。

当然,利益的驱使还并非主要因素,医患矛盾才是那把悬在医护人员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着中国女性生育年龄的推迟,为了规避高龄产妇的生产风险,且有的产妇由于营养过剩,造成胎儿体型过大,这时医院往往会建议产妇剖腹产。一种“防御性”的治疗手段在产科甚至别的科室蔓延开来......

三、无痛分娩:产妇的精神救赎

今天意义上的顺产,是一种人为干预的顺产过程。为了缩短产程,医院会对产妇进行不同程度的医疗介入,包括各种形式的催产。一般来说,催产素和人工破膜是加强宫缩的手段,而这会直接导致产妇急剧的疼痛。为了风险控制和效率管理,产妇几乎无一例外地要躺在床上,绑上胎心监控仪器,还要接受医生频繁地检查宫口打开程度。

虽然医疗仪器在控制产程、减少风险方面起了很大作用,但是,在医疗技术被广泛使用的今天,生产过程逐渐被扭曲,生产变得更像是一场疾病的治愈过程。产妇也更像是一个患者,身体被冰冷的医疗仪器所控制。另一方面,这可能导致医护人员过分依赖医疗仪器而忽视产妇的精神需求,冷漠的产房环境也会也产妇造成痛苦和难堪。无痛分娩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了一个母亲生产的尊严感,少了冰冷的生产环境、更减少了剖腹产给母亲和婴儿带来的疏离感,因为产妇还是可以感受宫缩,却更大程度的减少了产妇的疼痛。

这种从产妇利益出发的助产手段,在新中国成立后两年,就已被提到议事日程,但已经比1853年伦敦JohnSnow为英国伊丽莎白女皇成功地使用氯仿吸入分娩镇痛晚了100年。然而,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开始提上议程的事宜,至今还影影绰绰,不敢面向世人。其中的原因不外乎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我们在呼吁医疗公益化,但是医改走的却是市场化,这盘棋目前看来是怎么都下不好了。

此次榆林产妇跳楼自杀的悲剧,是以血的代价,在推进无痛分娩实施的一次中国女性流血式的革命。如果以冷酷的笔调来说,革命必然伴随着流血和牺牲,但是笔者不想看到,一个生产手段新时代的到来要靠浸淫在“血色浪漫”中进行。

尾记

榆林产妇之死,表征可能是无法忍受生产之疼痛,但是笔者认为,生产疼痛作为一种表象,其背后有着更宏大的社会叙事,家庭、医院、制度等等都要为此负起责任。

最后,如果榆林产妇之死能对推进医改或促进某项政策的进步有所作用的话,那也算是告慰亡灵了罢!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正在进行,女性,革命,剖腹产,产妇,医疗,医院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