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县也能搞医改 “子长模式”破题看病贵
作者|管颜青
来源|搜狐健康
“去城里看病,检查费用很高,还不方便。这次住了七八天,报销了90%,费用也低,还是这里看病好。”在子长县人民医院的病房里,59岁的佘大妈耐心地告诉搜狐健康,她患有多年的心脏病,但每次看病都不去城里,因为这里整体费用低,治疗效果也令人满意。与改革前相比,陕西子长县人民医院住院病人平均费用下降了37%,门诊平均费用下降了40%,全县公立医疗机构药品价格较下降了40%,平均住院天数由9.9下降到6.6天,所有控制性指标均处于全省二甲医院最低水平。据公开数据显示,2016年县域内就诊率达90.14%,已经实现了“把90%的病人留在县域内就诊”的目标。
有着“红色传统”的子长县经济实力在陕西83县中仅排名中等水平。群众生活并不富裕的子长县究竟如何做到缓解普遍存在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搜狐健康采访了相关人员。
破除“以药养医”,创建“平价医院”
据子长县卫计局副局长强建东介绍,2007年,经过县委、县政府大量前期考察、调研和分析,认为所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在县域范围主要是看病贵,其根源在于医院“以药养医”机制的缺陷和政府投入的缺位。
2008年6月,以“平价医院”创建为主要内容的公立医院改革在子长县人民医院正式启动。改革的措施主要是以破除“以药养医”机制为突破口,以强化政府投入为保障,综合实施一系列改革。
为了狠刹虚高药价,县委、县政府决定,取消了药品加成,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同时在县镇村三级医疗机构所有用药全部实行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的方式,并将各类医用耗材,试剂纳入了集中采供范围。此后,医药厂家、医药代表与医务人员之间的利益链条被切断,药价应声而落。
强化政府投入,回归公益本位
强建东告诉搜狐健康,为了针对政府投入缺位的问题,积极强化政府投入责任,医改九年,县财政累计投入卫生事业经费9.74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年均为8.7%,年增幅27.2%。其中,累计为公立医院投入3.7亿元,占医疗卫生总支出的30.5%。
为了保障医院的建设和发展,县委、县政府共构建了六项财政保障机制,具体如下:
1、取消15%的药品加成,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医院因此形成的300万元减收由财政补贴。
2、公立医院由差额单位改为全额预算单位,把过去财务只核70%的工资改为100%核发。
3、每年预算300万元重点学科建设经费和100万元优秀人才奖励基金。
4、公立医院1941万元的历史债务由县财政统一打包还清。
5、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更新由财政负担,仅医院门诊住院综合大楼县级投入达1亿元。
6、每年90万元的人才培养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除了财政保障性的投入足额到位之外,子长县人民医院还通过精细化管理,确保了医院事业可持续发展。其主要措施包括实行财务收支分离、实行财产物资和耗材实领结帐制和推行财务运行情况分析公示制。
从此,子长县人民医院基本实现了由依靠政府“输血”生存到依靠自我“造血”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可以复制的“子长模式”
子长医改在艰难地付出之后终于获得了成功,其中政府的大力投入功不可没。可是,对于那些经济水平不如子长县的县域来说,这种医改模式又是否可以借鉴呢?
对此,子长县人民医院院长吴伟认为,“子长模式”完全是可以复制的。
吴伟告诉搜狐健康,2008年最早开始强化投入保障的时候,财政也比较紧张,但是县委、县政府认为医疗改革事关全县人民的健康,惠及人民群众,因此必须下决心改革。
“很多人以为这么高的投入县财政根本投不起,但其实也用不了多少钱。”吴伟解释道,全县三级医疗机构每年用于推进医改增加的经常性支出仅为2400万元,仅占年度医疗卫生支持的20%左右,占财政总支出的1.5%左右。
同时,县财政给医院的投入主要是编制内人员的工资和药品补偿,医院也不会多要。此外,子长县人民医院收入结余的资金都是用来作为医院发展的资金,每年大约积累2000万,主要用于医院的改造,设备的更新。
因此,“子长模式”完全可以为多数市县医院提供多方面的经验和启发,即使是穷县也可以搞医改,可以“扭亏为盈”,实现可持续发展。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