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办医院将“消失”
作者 | 吴施楠
来源 | 搜狐健康
近日,国资委、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人社部和国家卫生计生委六部委联合制定和印发了《关于国有企业办教育医疗机构深化改革的指导意见》国资发改革[2017]34号(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指出,不以健康产业为主的国有企业,除承担职业病防治等特殊功能的、特殊领域医疗保障的医疗机构,以及面向企业职工服务的门诊部、卫生所、医务室外,原则上不再直接管理医疗机构。再次将国有企业医院深化改革的问题摆在大家面前。
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现大多经营不善
据陕西省山阳县卫计局副局长徐毓才介绍,国企办医院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大力发展工矿企业时建设起来的,成为大型企业和矿区的医疗机构。
因为这些企业和矿区基本上都远离城区,因此国企办医院为职工、家属及当地居民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医疗卫生保障。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单位的福利和优越性,可以说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在当时的环境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建设医疗机构已经不再需要以企业为主。可以看到,现在的医疗机构很自然地形成了由社会承担的现状,也正在向着职业化、专业化这条路发展。因此,国企办医院必然要走上剥离这条路。
其实,国企办医院的改革由来已久。早在2002年,原国家经贸委等六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的意见》后,国有企业医院曾经进行了一轮大规模、集中式的改制与剥离。
徐毓才告诉记者,提出改制的前后几年,不少国有企业已经不再向自己开办的医院、学校投入了。造成的一个最明显的现象就是很难吸引医疗卫生人才,医院的发展自然难以保障。通俗地讲,不少国企办医院处在“半死不活”的状态,不仅本企业职工看病不便,而且对国企的改革发展造成了一定制约。
记者了解到,西安一家国企办医院的职工,每月基本工资仅两千多元。医院规模越来越小,病人越来越少,医生也根本不用值夜班。这样尴尬的存在确实让人们看到,企业医院生存和转型已到了迫在眉睫的时候。
国企办医院的四条出路,政府不应当做负担
实际上,十几年的时间里,国企办医院的改革一直在进行,而且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据前些年的统计,企业医院总数约占全国医疗机构总数的9.11%。新医改方案出台之前的2008年,国有企业所办医院已经数量减半。
本次出台的《指导意见》为国企办医院剥离规定了最后期限:2018年年底前基本完成企业办医疗机构集中管理、改制或移交工作。
对于这16个月的限期,徐毓才表示,因为有多年的改革工作积累,因此这项任务的完成难度并不算太大。主要还是看这些医院有没有好的出路。
此次发布的《意见》与2016年9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印发加快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工作方案的通知》给出的意见相似,提出了四种方法。
1.鼓励移交地方管理
鼓励国有企业与地方政府协商一致且地方同意接收的企业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移交地方管理,按照政府办医疗机构相关规定管理。地方不同意接收的企业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医疗机构,企业可自行选择关闭撤销或其他改革方式妥善解决。
2.有序实施关闭撤销
对运营困难、缺乏竞争优势的医疗机构,予以关闭撤销,妥善做好职工分流安置工作。
3.积极开展资源整合
支持以健康产业为主业的国有企业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通过资产转让、无偿划转、托管等方式,对国有企业办医疗机构进行资源整合,实现专业化运营和集中管理,创新升级医疗卫生服务,发展健康养老、健康旅游等产业。
4.规范推进重组改制
积极引入专业化、有实力的社会资本,按市场化原则,有序规范参与国有企业办医疗机构重组改制,优先改制为非营利性医疗机构。
移交地方管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立医院应该是很多国企办医院追求的未来。但是国家卫生计生委体改司司长梁万年和国资委企业改革局局长李冰曾在解读时指出,移交地方政府极大程度受制于区域卫生资源规划,目前是比较难走通的一条道路。
徐毓才也告诉记者,由于国企办医院普遍经营态势较差,想让政府接管这个“烂摊子”可谓是难上加难。除非该医院具有占地位置好等明显优势。
不过话说回来,政府也不应该把这些国企办医院当做负担。徐毓才表示,政府完全可以在新医改的大环境下,将这些国企办医院的改革当做一个新机遇。
由于国家对公立医疗机构的规模进行控制,不允许大肆扩张,这些国企办医院在移交政府后完全可以尝试建成分院、专科疗养院、老年养老机构等目前较为紧缺的医疗机构。当然,这些举措对政府来讲也是一个挑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
重组改制最靠谱,为社会资本提供入口
移交给政府很困难,集中专业化管理的细则也尚未出台。因此,引入社会资本对医院重组改制,是当前实践中最为普遍的做法,也积累了相当的经验。有专家预测,这极有可能成为企业医院改革的下一步突破口。
最近几年,主营医疗健康的企业动作频频也证实了这一观点。
据了解,华润医疗先后参与了武钢总医院、淮北矿工总医院、徐州矿山医院等国企医院的重组改制,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社会办医医疗集团。
朗玛信息并购贵阳市第六人民医院(简称“贵阳六院”)也曾引起轰动。贵阳六院原是贵阳铁路分局直属中心医院,在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的要求下达后,2004年贵阳六院被移交给了当地政府,成为了一段时间的公立医院。
但是,移交给政府也并没有将它拉回正规。2013年至2015年间,贵阳六院每年亏损达到了500万元以上。在这种形势下,朗玛信息在2015年与政府签署了协议,成为了贵阳六院的战略投资者,完成了对贵阳六院的改制和增资收购。
在徐毓才看来,社会资本办医的政策虽然很开放,但是缺少的东西还很多。这些国企办医院也是一种医疗资源。
一方面,医院部分医务人员可用。解决了社会资本办医招不到人的问题。另一方面,有些医院的地理位置优越,企业如果能够投入资金进行改造,并用新的理念去经营管理的话,也为社会资本进入医疗行业提供了一个好的入口。
当然,不是所有企业都有专业的医疗行业管理经验和经营规划的。职业化程度低仍然是企业、国企办医院面临的一个难题,对于重组改制后的医院发展也很不利。同时,社会资本的进入也增加了资本回报压力。要知道,医疗行业并不能赚快钱。如何在盈利压力下维持改制后医院的公益性,使医院在兼顾营利的同时不被资本绑架,也是国企医院转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也有专家表示,改制后国企办医院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医院原有的上级主管国有企业如何下放医院管理权。国企面对的不再是如何改进对企业医院的管理,而是要由“管医院”转向“管资本”,从行政隶属关系转变为股权关系。否则,国企办医院重组改制仍然是“换新坛装老酒”。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