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基层关键在于政府放开管控
新医改的目标很明确,分级诊疗制度的推行,明确强基层,但是回顾新医改以来行政导向的强基层举措,效果并不尽人意,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反而下降,关键在于没有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行政管控下没有充分放开搞活。
一、2016第一季度基层医疗机构业务量继续下降
7月4号,国家卫计委发布2016年度第一季度全国医疗服务情况,2016年1-3月,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18.9亿人次,同比提高3.1%。其中:医院7.6亿人次,同比提高8.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10.6亿人次,同比降低0.8%;其他机构0.6亿人次。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出院人数达5316.5万人,同比提高9.5%。其中:医院4101.7万人,同比提高10.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82.0万人,同比提高6.9%
;其他机构232.8万人。
二、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下降原因分析
在强基层政策频频的环境下,基层门诊量同比下降,住院同比提高,是不正常的现象,主要是体制性因素制约,没有打破政策限制瓶颈,患者用脚投票“不敢拿生命当儿戏”,医生也不愿意承担医疗风险,导致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下降。
1、收支两条线保障,积极性下降
一些地方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或者准公务员工资待遇,由于医院行业工作弹性较大的特点,绩效工资激励不到位,基本保障了,反正干多干少一个样,差不了多少绩效,工作积极性反而下降。完全采取事业单位管理办法,不符合医疗行业特点。
2、诊疗范围限制,风险规避
鉴于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秩序失范,医疗风险大增,由于基层医院诊疗范围受到严格的限制,导致很多可以在基层解决的疾病,向上转诊,导致病人就医不方便比较麻烦,造成医疗服务能力下降。在没有工资保障的前提下,为了生存还可以冒一些超范围执业风险,有了基本工资保障,风险承担医院下降。
3、基本药品限制,病人流失
由于基本药品制度建立,从基层开始,没有同步在全部医院推
行,导致基层医院缺药现象比较严重,面对耐药形成的群体,面对患者的用药习惯,喜欢进口、新特药的心里,无药可用,导致看病宁可排队到大医院,也不愿增加麻烦到基层,导致病人流失现象比较严重。造成基层门庭冷落,大医院虹吸效应越来越强。
4、医保基金控制,导致推诿病人
医保及新农合支付预算及次均费用水平控制,导致基层医疗机构因为费用,向上级医院推诿病人,长此以往病人流向上级医院,引发大医院虹吸效应。
5、专业人才缺乏,留人困难重重
新医改对基层医疗机构,侧重物质投入,对人才建设投入不够,缺医少药诊疗范围限制,病源量不足,不能充分发挥医务人员的专业才能,留人困难重重。
6、过分侧重公卫,忽视诊疗服务
加强公共卫生责无旁贷,过分侧重公共卫生,一些地方甚至错
误导向,工资已经保障,可以不看病或少看病,为了完成各种公共卫生集中力量,例如健康档案补资料把每个公民搞成被健康,资源错配极大的浪费了财力和精力,医疗服务能力的不足和下降,公共卫生与诊疗服务不能很好的结合,反而增加了公共卫生的实施的沟通成本,造成两张皮。
7、行政管控过度,市场机制缺位
新医改对基层医疗机构,行政管控过度,实行准公务员管理,
无形中剥夺基层医疗机构的事业法人自主权,无法实现政事分开,管办分开。行政管控过度,造成基层运转机制不灵活,效率较低。
三、强基层为何需要放开与搞活
分级诊疗制度的推行,面对目前基层医疗机构存在的问题,如何做到强基层的目标,必须实行行政管控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放开搞活是较好的选项,才能纠正行政效率不高现象。
1、行政管控为强基层提供制度保障
行政管控主要通过行政法规政策,引导资源下沉,提高基层医疗机构财政补助力度,构建公平竞争的法制环境等。通过转诊控制,按照疾病谱,向基层倾斜,提高基层报销比例;限制大医院扩张等举措;政府购买医疗服务等。
2、放开为强基层提供活力支持
放开主要包括,审批放开、诊疗范围放开、用药放开、检查设备购置放开等。鼓励社会力量及医生大力举办诊所,取消审批前馈控制,加强监管,不鼓励举办大型医疗机构,防止推动医疗机构成本困难,推动看病贵。诊疗范围放开非常关键,只要有技术和条件,基层医疗机构都可以开展,这是留住人才的关键。用药放开,让基层有药可用,通过用药负面清单监管。检查设备购置放开,只要有需求你可以购买,通过使用率和阳性率监管。
3、搞活是提高效率的法宝
通过行政管控导向,通过放开,借助市场力量,才能搞活强基层这盘棋,才能有效降低单一行政导向低效率,事与愿违的现象。充分发挥社会资源办基层医疗机构的积极性,政府做市场力量不愿意做的事情,市场力量达不到的地方,一般情况下乡镇、县城、城市不需要一个模式必须行政配置基层医疗机构,造成业务量不足,效率不高财政负担加大,都完全可以放开,让社会力量去做。乡镇卫生院医改“九大问题”值得反思。
乡镇卫生院新一轮改革,至今5年有余,行政化导向计划经济模式,值得我们认真反思,通过反思乡镇卫生院医改中的问题,为新一轮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提供借鉴参考,以免重蹈覆辙。
反思一:重视公共卫生,轻视医疗服务能力,弊端明显
乡镇卫生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政府及主管部门非常重视,作为政治任务对医院提出较高的要求,由于过分重视公共卫生服务,对医疗服务能力建设重视不够,一些地方甚至提出乡镇卫生院不需要看病,只要做好公共卫生服务就行,厚此薄彼的管理导向造成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下降,没有医疗服务能力做后盾,单纯的公共卫生服务成为无本之木,无水之源,弊端明显。
应对策略:乡镇卫生院应该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能力并重,在强调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的同时,必须强调医疗服务能力建设,不能忽视。
反思二:收支两条线,医院财务管理积极性下降
一些地方乡镇卫生院实行收支两条线,或者采取财务潼关,医院的支出局长亲自签字,造成管办不分,医院对医院财务管理的积极性下降,造成逆向选择。
应对策略:重新认识乡镇卫生院的性质,不但承担公共卫生任务,更多的人员在从事基本医疗服务,医院具有一定的经济性,应该具有一定的经济自主权。
反思三:基本药品限制,影响医疗服务能力提升,造成看病难
基本药品限制,目的是为了控制使用高价回扣药,由于药品实行零差价,集中招标制度,造成乡镇卫生院药品缺乏,影响了疾病的治疗,特别是边远山区的乡镇卫生院。造成很多疾病可以解决的,由于缺医少药,不能得到及时治疗,转诊推给上级医院,给病人造成看病难。
应对策略:适度放开使用非基本用药范围,各地乡镇卫生院的情况差异很大,不能一刀切,一切以解决老百姓看病难为出发点。
反思四:诊疗范围控制,难以留住人才
乡镇卫生院作为一级医院,由于诊疗范围限制,很多医疗项目不能开展,医生在乡镇卫生院不能充分发挥能力,很难留住人才。特别是编制限制,很难吸引人才。
应对策略:放开诊疗范围限制,只要具体条件,可以开展适宜的医疗服务,既可以缓解看病难,关键是可以留住人才。
反思五:设备购置限制,影响医院诊疗服务能力
乡镇卫生院设备购置,受到政府严格管控,不能超执业范围配置医疗设备,不能负债购置,地方政府投资购置设备的积极性不高,没有医疗设备,造成许多诊疗项目不能开展,造成医疗服务能力萎缩。
应对策略:放开设备购置限制,允许医院根据发展需要增添构购置医疗设备,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反思六:财政保证在编人员工资,打卡发放,医院管理困难重重
许多地方把乡镇卫生院在编人员工资,财政打卡发放,造成在编人员的身份优势,可以衣食无忧的获取工资薪水,在编员工认为工资是国家给的,医院管理在编员工缺乏看工资的管理权,造成医院内部管理困难重重。
应对策略:取消在编员工由财政打卡发放,实行退休人员财政打卡,其他员工的工资按照财政补贴给医院,由医院具体制定工资分配方法,强化医院管理权。
反思七:绩效工资限制,医务人员工作消极
工资财政打卡,绩效工资严格限制,造成新一轮吃大锅饭,平均主义,医务人员绩效工资与基本工资相比,比例很低,缺乏激励性,直接影响积极性的发挥,特别是在医生资源缺乏的现实情况下,医生工作的主动性不高。
应对策略:以提高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为主导,实行绩效工资制度,放开绩效工资管制,打破平均主义,提高医生的待遇,充分调动医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反思八:健康管理流于形式,资源浪费
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大量的时间用于基础资料填报整理,例如健康管理,都很难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大多数民众“被”健康管理,没有体现看门人制度的好处。
应对策略:取消健康管理档案管理,实行医院看病记录管理,资源共享,健康管理由个人或社会中介机构去做,把工作重心转到真正需要的地方。
反思九:人头公共卫生经费使用效率不高
人头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国家在逐步提高,表示政府重视公共卫生服务,但是使用效率不高,大部分资金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造成人财物资源的浪费。
应对策略:人头公共卫生服务实行政府购买,把人头公共卫生经费划拨一部分转移到新农合基金,增加新农合基金,按照实际服务量支付,从形式考核向实际考核推进。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