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制度改革 备案制给医务人员“松绑”
作者 | 管颜青(实习)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健全医院治理体系及管理能力做出部署。其中,《意见》明确要深化编制、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和广泛关注。
在很多人看来,医院目前僵化的人事和薪酬制度,既是医生多点自由执业的“绊脚石”,也是医院管办分开的“拦路虎”。公立医院实行编制备案制,是一项富有人情,体现公平公正的制度,可为消除身份差异、实现同工同酬铺平道路。
那么,在真正实施这一系列措施的过程中,医院又将面临着哪些机遇和挑战呢?为此,搜狐健康记者特邀香港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庄一强做以解读。
同工同酬,促医护人员多点自由执业
《意见》指出,要在地方现有编制总量内,确定公立医院编制总量,逐步实行编制备案制。
编制备案制是一种无需政府部门审批的编制管理新模式,是告别身份管理,走向岗位管理、职位管理的人事制度,打破了编制的集中管理,强化分级管理与动态管理,有利于逐渐让医务人员从单位人变成社会人,为医生自由执业提供保障。
早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政府直接创办公立医院,承担着管与办的双重角色。庄一强介绍,财政供养这些机构,就必须确立拨款标准,编制应运而生,其直接目的是用来确定编制内的工作岗位数和员工人数,以此作为财政预算和拨款依据。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这些也逐渐失去了意义。
然而,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长期存在“双轨制”,医院编制外员工和编制内员工相比,不仅“同工不同酬”,在社会保障、福利待遇各方面也难以得到平等对待。
逐步实行编制备案制将废除公立医院“编制化”。对此,庄一强认为,未来医护人员工资分配将实行“同工同酬”,有利于促进医护人员多点自由职业。
“这样就比较方便了,不会将医生绑定在某一个医疗机构内。例如,人事档案问题,如果医院档案不放,医生想要多点执业,自由执业,他就走不了。如果没有编制,也就无所谓了。”庄一强解释道。
医院管理体系将面临更多挑战
《意见》明确逐步取消公立医院的行政级别,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含中医药管理部门)负责人一律不得兼任公立医院领导职务。
庄一强认为,这是坚持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基本原则,在增强公立医院的自主权的同时也给医院管理体系带来了更多的挑战,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退休金和其他福利待遇。在全部取消事业单位编制之后,未来公立医院将会实行全员合同聘任制,但是整个单位又属于事业单位。这样一来,为了保证医院改革的长远发展,必须要满足一段时间的平稳过渡,所谓“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然而,在实施这一政策的过程中,依然有一些细节不够完善,如“老人”和“新人”之间退休金,社保福利待遇的界定和细化问题。
二是如何吸引人才。目前我国的基本公共服务并不是一个均等化的服务,如农村和城市的公共服务就不一样,是否在北上广深这些大城市具有户口就有很大的差别,比如买房,子女上学等。“如果有编制,待遇好可能会吸引外地人才到北上广深的医院来,但将来取消了之后就不会有这样的因素了。”庄一强解释,“当然,如果这些大城市还有很多其他吸引人才的因素,那也不一定的。但肯定会促进人员的流动。”
此外,对于医院管理人员方面会有变化,医院不能再通过行政的方式,如编制、档案控制医务人员的流动。
庄一强表示:“医院应当成为能够让医生更好发展的平台,这给医院的管理带来了更多挑战。”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