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黑名单有必要吗 对医患关系又有何影响
7 月 27 日,「中国医师协会医师执业信用管理系统」上线发布会在北京召开。中国医师协会专门开发设计了「医师执业信用管理系统」,推进医师在依法执业的基础上遵守执业道德和执业规范,诚信执业。
执业信用管理系统主要聚焦在医师执业过程中的信用行为,具体内容如下:
1、系统将通过医师“红名单”、“白名单” “黑名单”制度、“信用积分”制度等手段,逐步建立医师执业信用档案,对有良好执业信用信息的医师进行宣传鼓励,对有不良执业行为的医师进行警示和惩戒,促进行业自律;
2、通过系统的大数据模型建立一套系统、可量化的监测反馈与评价体系,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为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
3、同时建立监督预警机制,为医师执业提供帮助,也让医师能够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红”“白”“黑”名单分别是什么?
“白名单”是指公众可以通过该系统查询医师的基本执业信息,也可以看到医生自愿分享的执业信用信息;
“红名单”将选取有影响力的国家级及省部级奖项的获奖医师名单,通过医师执业信用管理系统向全社会公示;
“黑名单”将逐步实现查询包括医师执业证吊销、医师受到刑事处罚等不良执业行为记录。
一、建立医生黑名单是否有必要?
前不久,刚出台了一个患者黑名单,《江苏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于 7 月 1 日正式实施。患者黑名单实施效果如何尚不可知,那么这次的医生黑名单又有必要吗?
给医生上黑名单,其标准值得商榷,医生中的绝大多数是好人,“老鼠”是极少的,如果为了少数人之过,让大多数医生背上心理的十字架,将情何以堪?其次,让社会、媒体监督是好事,可媒体的力量是强大的,几个黑医生的“力量”也或许是无穷的,它会让社会对医生的信任更加缺失。
二、黑名单能否起到监督作用
中洪君认为,对于那些坏了一锅粥的“老鼠屎”,很难真正的抓到什么把柄,监督不过是自律的另一种说法,医生有医德,就会自律,医生自律,就会认真对待患者。而医生黑名单的发布,不过是促使更多的医生加入自律的行列。所以说,医生“红白黑”名单是否有监督作用,实在是有待商榷。
三、对医患关系是否有不良影响?
自医生“红白黑”名单发布以来,在医疗行业从业人员中也有不同的声音。邓利强表示,执业医师考核结果应该公开透明,不合格的原因同样应该公开透明。这样就能在行业自律的同时,让社会监督发挥作用。
而徐洪斌却认为,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生活中出现了较为普遍的道德滑坡,职业道德的缺失正是其中一种表现。而且现在医患关系非常紧张,在医疗行业建立“黑名单”制度,会不会让公众觉得这个行业的道德水准普遍偏低,而且个别事件的不良影响可能会被扩大,这样不仅对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于事无补,甚至可能会起到反作用。
四、患者黑名单更有必要
小编认为,对于医生黑名单,全国推行患者黑名单更有必要。
九部委多次发文严控伤医行为,最高检已将伤医事件列为重大敏感案件,然而,伤医辱医事件却屡禁不止。医疗黑名单制度并非没有先例。据媒体报道,在英国,NHS针对医疗暴力的实施者,有条件地采取限制其就医的措施。在美国,很多医院建立黑名单制度,限制那些曾在自己医院实施暴力行为的人员就医。虽然“患者黑名单”制度不能完全保护医生,但也可作为保护的手段之一。
最后,现在的政策对医生越来越严格,但是却无法要求患者有素质,谁又来为医生发声呐喊呢?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