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9位猝死医生背后的真相探秘

2017-07-24 17:13   蓝狮公社

仅2017年上半年,就接连有数十位医生猝死在工作岗位上,小编深入分析猝死背后的真相,给我们所有人一点警醒。

7月18号,河南省偃师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董阳阳医生加班手术后猝死的新闻之后,深深为“中国式”医生这种病态职业现状感到隐忧。

本文就医生猝死事件为出发点,思考在不断发生医生猝死事件背后的那些深层次原因,希望医者在繁重的工作之余,也可以给自己一点私心,好好爱惜自己的身体。

1.“中国式”医生之现状

当小编在谷歌搜索“2017医生猝死”关键词时,找到约 1,920,000 条结果搜索结果,让人触目惊心。

再看国内的百度。找到搜索结果共312,000个,2017年过的每个月都会有医生猝死的新闻见诸报端。

让我们一起缅怀在工作岗位上逝去的年轻的亦或是正值事业发展顶峰的医者吧,愿他们一路走好......

著名医学网站丁香园对2402名站友就医生超负荷工作情况调查活动做了一项调查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医生的工作强度偏大,无法做到充分的休息和调整。且主要来自三级医院,大多数为医院的骨干力量。

我国劳动法第三十六条明文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相对,医生群体的工作时间普遍超过这一标准,69.2% 的医生每周工作时间超过 50 小时。

在随后根据医院等级进行分组分析可以看出,与一级及未定级医院相比,二级、三级医院工作时间过长的现象更为普遍。

医生猝死事件频发,过劳或成重要原因。医护人员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休息时间少、工资待遇低、严峻的执业环境成了行业常态。

当医生用自己的生命去守护者患者健康的时候,谁又在守护医者的健康?一个个白衣天使的离去,不仅仅是医院、病人的损失,更为一个个家庭留下了无尽的伤痛。

附:2017年猝死医生名单

①1月9日,石河子市人民医院一名麻醉科医生,在值班过程中猝死;

②2月10日,河北省某县医院的一39岁的医生“发生猝死”,曾连续24小时上班;

③3月27日,江阴某医院麻醉医生邓某猝死家中,年仅25岁;

④4月16日,南宁市中医院吴医生猝死在医院停车场,不到30岁;

⑤5月10日,临沂市平邑县中医院外一科副主任彭英雨突发疾病猝死,年仅37岁;

⑥6月10日,上虞市人民医院骨科罗斌主任值完夜班后倒在了小区地上;

⑦6月28号,浙江邵逸夫医院的26岁规培医生陈德灵猝死。

⑧7月9日,三台县人民医院呼吸科主任戴志辉值完班猝死。

⑨7月18号,河南省偃师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董阳阳医生加班手术后猝死。

2.他们为什么这么累

许多人会奇怪,身为医生的他们怎么连自己的身体健康都掌控不了。可是,并没有确凿的数据调查结果来告诉你,医生对健康的关注程度会高于非医疗行业人员,有着专业的学识并不代表生活的更加健康,就像我们知道很多道理却仍旧过不好这一生是一样的道理。相反,医生有着更多的无奈。

当今医疗行业的竞争非常激烈,医生在拼命工作养家糊口,维持生计之余,另一方面谋求发展,与你我职业并无两样。

在目前的体制下,医生除了白天出诊,做手术,晚上还得挑灯夜战写冗长的论文。丁香园对2000名三家医院的医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近80%的医生发表论文仅仅是为了评职称,而不是出于兴趣。

医生如果没有科研、没有论文,临床技术再好,也不可能晋升职称。而职称与薪酬挂钩,也就是说,没有SCI论文就无法获得合理的劳动报酬,以及社会公正的评价。

在医患关系如此紧张的今天,做医生难,做一个好医生更难。医生期望治愈每一个病人,且不说我国诊疗水平的参差不齐,很多疾病是顶尖医疗水平也无法治愈的。

但是患者认为交了钱,病必须得治好,在这种矛盾冲突下,医生成了宣泄的载体,暴力伤医,这成了医患关系上一道永远的烂疮疤!

所以科室里的主任和技术骨干都不敢轻易放手给年轻医生做,宁愿自己辛苦些,尽量亲自操刀。因为如果出了一点儿瑕疵,等着他们的可能就是拳打脚踢和官司上门。

一台几小时的手术5-6名医生参与,手术费平均下来还不如搬砖工人,经过漫长的学习和临床经验积累,换来的仅是这么一点收入。医生们没有办法,只能靠多做手术,以“薄利多销”的方式来赚取自己的工资。临床医生更像是个陀螺,刚做完这台手术接着赶赴下一场,不敢喝水,怕喝了术中上厕所。过度疲劳造成很多医生得了各种疾病。

频繁的夜班也在摧毁着医生的健康。夜班并不安稳,甚至是神经紧绷的。科室电话响了,立马要推着轮椅去接急诊病人。护士站的铃声响了,立马得去查看病人情况。下班也不是第二天早上八点,因为还会要去查房,处理完病号再下班,有时候可能要到中午甚至下午。

从大学开始算起,国家培养一名专科医生需要长达12年的时间。其中涉及的成本除了来自个人及国家的经济成本外,还有时间成本、人力成本等。

好不容易进入了体制内,想着可以实现治病救人的人生抱负,殊不知压力才刚刚开始,除了上面提到的发表论文评职称,紧张的医患关系和繁杂的工作量之外,造成医生无法摆脱“中国式”医生的窘境也正是由于体制。

俗话说城外的人想进来,城内的人想出去,作为医者,进入体制难,从体制内出来就更难了!就业的不灵活,医生往往在医院一呆就是一辈子。

3.保护医生=拯救患者

中华传统文化一直赞扬吃苦耐劳的精神,在表彰先进医生时常常用到“早到晚退,经常加班”。如果有位医生累倒在手术台上,更是被声泪俱下地宣扬这种“忘我工作的精神”。

而你知道吗?在德国,医生带病工作,如果被患者举报,将被处以1万欧元罚款。医院如果看到医生带病工作而不采取保护措施,将被罚款2.5万欧元以上;情节严重者,医院负责人要被判处1年以上有期徒刑。

医生过度疲劳,不仅影响医生本人的身体健康,而且医生的疲劳显著增加了对病人的误诊误治和手术并发症等医疗过失风险。我们这种盲目的精神鼓吹究竟是害了谁?

李开复:向死而生

李开复在罹患癌症17个月之后,在纪录片《筑梦者之李开复向死而生》现场,分享了他患病以来的反思和感悟。李开复说,“健康、亲情、爱,才是永恒。牺牲健康去换取所谓的成功和梦想,这简直是天大的笑话!”

他的这些感悟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真理。曾有个女医生统计过那些得知死亡日期的人,一生中最后悔的事情是什么。没有一个人说,我还没有功成名就,却都是怀着对亲人,朋友的不舍和愧疚,没有好好陪伴他们......

举这个例子,是希望我们的医生朋友可以稍稍自私一点,关爱一下自己的身体健康,既是对自己的负责,更是对家人、患者的负责!

我们也可以出一份力

医疗活动中医患矛盾在所难免。小编曾做过一项调查,大部分医务人员都自发觉得需要学习一些与患者的沟通技巧,以此来缓和一些不必要的医患矛盾。小编也会在下期推文附上医患沟通技巧的书籍,供大家免费领取。

那我们呢?是否也应该多理解一下医生的难处?排队1小时看病5分钟的就医过程,这错并不是医生本人造成的,这有关于政策、制度的不完善,而制度改革往往需要漫长的时间。

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医患双方都属于弱势群体,你出门看看还在排队的人群,你看看躲在一边默默流泪自责未把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的医生,你看看那些日夜颠倒着还继续奋战在工作岗位上的医者们,将心比心,当他们选择医生这个职业的时候,一定是怀着救死扶伤的理想的!

编者寄语

在不断被报道出医者猝死新闻的时候,我们的心是往下沉的,我们不知道一次次的往下沉的结果是什么,是我们的习以为常?是我们的麻木不仁?

当医者在用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来缓和捉襟见肘的医疗资源短缺的病症的时候,他们丧失了自身的健康权益,却更是公共利益的损失。一个本可以服务患者数十年的优秀医生,却在数年后的高强度工作中倒在手术台边,究竟得失几何?

在这里我们不抨击政策,我们只谈从自身做起。医者自己要爱惜自己的身体健康,另一方面,全社会都应理解、尊重、关心医生,为医生构筑起法治屏障,不再让医生带病上岗。

本文为独家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探秘,真相,医生,李开复,医院,医者,猝死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