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点执业以后的路该怎么走
2017年4月1日,新版《医师执业注册管理办法》正式开始实施,这标志着我国在医疗改革领域迈出的极重要的一步,也预示着政策正积极助力医师多点执业,各地对于这项多点执业的政策呈现出积极的态度。
以广州为例,据数据显示,广东地区目前已有超过万名医师进行了多点执业申请。大医汇——国内首个由数十名医师专家联合发起、引资共建的医师多点执业共享平台,7月3日正式在广州落户,标志着广州对于医师多点执业的积极落实和重视。
同样的,上海正积极相应政策,大力开展医师多点执业工作。6月初,上海最大的医师多点执业平台正式成立,近50名来自沪上三甲医院的知名专家与上海仁爱医院进行多点执业的集体签约。此外,甘泉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师与颐和爱心敬老院,开展首次多点执业合作。这些举措标志着上海在对于多点执业政策上积极的响应态度,以及上海医疗机构内部对于政策呈现出的宽松的态度。
然而,虽然广州、上海等地对于多点执业抱着宽容的态度,但目前仍有不少城市,对于多点执业存在着隐藏的阻碍,不少医疗机构不愿意允许自身机构的所在医师进行多点执业,因此在多点执业审评过程中层层设置阻碍。这背后隐藏着的是医师群体以及医疗机构之间对于这项政策的不确定,其主要矛盾点在于多点执业医师所在的医疗机构存在诸多顾虑。
目前多点执业医师的接受方主要是基层医疗机构和民营医疗机构,所需的医师大多是副高职称以上的专家,但这些医师本身就是所在机构的骨干医师,从所在机构的角度出发,多点执业会使得一部分医师无法专心于本机构的工作,医师精力分散,机构担心骨干人员流失,担心是否会因此让机构本身承担安全保障风险,势必会对多点执业形成诸多阻碍。因此才出现了上述提及的,广州的部分医疗机构发布内部文件,阻碍医师开展多点执业工作。
事实上,国家推行医疗改革,推行医师多点执业政策,目的在于有效的实现分流病流,医师开展多点执业,在选择一家主要机构的基础上,对其他出诊机构进行备案和注册,使得医疗资源更加平均。病人可以在基层医疗机构或民营医疗机构看病,一定程度上缓解百姓集中于某一家医疗机构中寻求专家治病的困难。但由于多点执业尚处于摸索和发展阶段,部分医疗机构对于改革的疑虑和担忧,存在干预医师多点执业的情况。但多数医疗界人士普遍认为总体上多点执业前途是光明的,只是需要在不断进行政策引导的同时,完善相关机制和配套措施,明确相关实施细则和标准,使医生、患者、医疗机构等所有利益相关者共同受益,唯有如此,才能落实多点执业,真正盘活医疗资源。
今后,多点执业的发展方向应当是建立起一个商业化的医师服务平台,这个平台应当充当的角色是一个能够实现医师多点执业,并协助医师与医疗机构完成多点执业申请及备案,有效帮助医师和多点执业的需求机构形成互通,为二者搭建一个桥梁的一体化平台。
观点仅代表医途无忧团队
更多文章请关注公众号:医途无忧。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