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科报告 “立等可取”并不可取
“大夫,片子都出来了,怎么报告还要等一小时?”这是放射科登记窗口经常会遇到的问题。有的患者甚至还没有检查完毕,就想要取片子给医生去看。其实,放射科报告,“立等可取”并不可取。
放射科工作模式发展历程
早在十几年之前的模拟X线摄片时代,医生需要当天拍好片子,经过暗室手工冲洗,然后自然晾干,隔天上午召集全体放射科医生集体读片,再根据大家讨论结果撰写报告,基本要在第二天午后才能取得一张完整的X线检查报告。
后来有了自动洗片机,暗室由手工冲洗变成了自动洗片机冲洗,暗室处理速度大大加快。但出来的干片也需要召集医生集体读片再写报告,其结果也基本在当天下午下班后才能出来。
模拟时代的胶片处理速度被设备条件所限制。而集体读片是放射科诊断工作的一种传统制度,通过大家的集思广益,畅所欲言,最大限度地减少诊断工作的误诊和漏诊。而今,医学影像学飞速发展,放射科的工作模式发生革命性变革,传统的模拟摄片处理变成了数字化成像。现在的X线和CT/MR检查,能在检查完后瞬间产生图像,鼠标点击就可以打印全部照片。
影像图像诊断流程
然而,有了图像,并不一定就可以做出正确诊断。很多病人检查完了以后,影像科医师还需要对图像进行再处理,以完整、清晰地显示病变所在,再通过医院网络信息系统,将图像传送到PACS(图像采集传输存储系统)服务器;同时,还要编辑排版将几十幅甚至上百幅图像打印成照片。这些都需要时间。最终所有病人的图像会汇总在PACS中心。
诊断医生根据先后排列顺序,同时调阅参考患者的病史资料,仔细阅读观察分析患者的每一幅图像,找出差异,鉴别真伪,寻找疾病的蛛丝马迹,做出一个初步的诊断意见;如果是复诊或者此次跟以往病史相关,还要调阅以前的老片资料比对;有些临床病史不清的,还需要亲自询问追加病史;有的疾病诊断实在拿握不准了,还得翻阅一下书籍,查一些参考资料,或者需要在第二天召集集体读片或专家会诊。
除危重患者,一般医院目前对外承诺的平诊X线检查2小时后、CT检查半天以后取报告的时间,是一个有利于双方的最佳方案。
立等可取“不可取”
医生花上足够的时间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系统详尽的综合分析考虑,对患者的病情是绝对有好处的,这样可以大大提高诊断正确率,减少某些伴随疾患的遗漏。所以,影像学检查切忌“立等可取”,更不能“盯”在检查医生或报告医生的旁边等待结果,“立等可取”不可取!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