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外专家问诊1小时 看中国医生的3分钟
请国外医生看病,你会得到什么样的待遇?
今年6月中旬,一个诺贝尔生理学的获得者在上海某家医院开设义诊咨询。
于是许多家媒体争相报道:问询每位病人一小时,病例写的及其细致。
说实话,我作为一个普通人,看到这种大肆褒扬外国医生的文章,还是觉得替我们自己国内的医护觉得委屈和心酸。
确实,外国的专家过来了,仔仔细细地询问了病因,做了记录,说了宽慰的话,可是专家能够工作几个小时?
就算一天工作8、9个小时,一天下来最多可以看10个病人。
请问,下图这些人怎么办?
如果我们国内医生都这样问诊,恐怕等候的病患早鼔躁了,看病也必须搞特权、搞关系了。
好在目前在国内,尤其在公立医院看病这事上,必须遵守人人平等原则,只论病情急重,而无分身份、银两。
但是要想实现全民医疗平等化,就要受到一个客观条件的制约。大家都清楚,医疗资源在中国是不足的。
于是就出现了,一个医生一上午要看几十个病人,一天下来近百个,连吃饭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
比起国外医生的看病都要提前一个月预约,一天只接待一两个病人,国内的医生工作负荷量高的不是一点半点。
可以说,医生必须在接待病上,必须又快又好。
要不停地问询、检查、思考、写病历,手和大脑一刻也不能停,精神时刻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这样的话,就会显示出一个问题:对待病人的体恤和关怀上稍显不足。
有时候确实在对待患者的态度上,稍显简单、”公事公办“了点。
这其中,除了时间确实不够,后面排队的还一大票人呢,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医生和病人对于疾病的认知存在很大差异。
你比如,病痛放在我们身上,总觉得会忧心忡忡,能多问医生就多问一句,而医生从专业角度来看,类似病症见过太多太多,一般嘱托两句就行了,因为确实不是什么大病。
而从病人的角度看,总觉得有些被冷淡、被忽视,在医生那里没有得到多少关心。
虽然目前国内的医院已经渐渐注意到这个问题,也将对待患者态度纳入评价考核中,但是本质上的病人太多,医生超负荷工作问题得不到解决,恐怕一味地单方面要求医生,确实无异于扬汤止沸。
必须承认,我们作为一个普通患者,拖着病痛踏进医院的那一刻,是希望得到安慰和救治。
这种安慰不止体现在疾病得到缓解,更希望得到医生精神言语上的关怀与尊重。
但是,要想获得这部分的关怀,似乎只有三条路:看老专家、私立医院和去外国,人不受罪就让人民币受罪。
这三条路对我们普通人都挺难,所以只得往市里公立三甲医院跑。
还是得排队,还是觉得确实医生该多花点时间跟我”聊聊“我的病情。
排队3个小时,看病3分钟,这是我们很多人觉得不满的地方。
所以很多医患矛盾也因此迸发。在拥挤嘈杂的环境,每个人都显得那么烦闷,觉得无处发泄!
于是医生和护士就成了最大的发泄口!
可是,这样是不是真的对医护人员太不公平?
医生也是人,也有工作压力大,也会看着乌泱泱的患者觉得头皮发麻。
但是,他的职业决定了他又必须时刻保持理智,保持清醒,保持快速思考能力,因为他的机会只有一次,容不得一点的分心和出错。
一个医生,对一个病人快速准确的诊断,最短的时间帮助其解脱疾病痛苦,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尊重与关怀!
在现阶段我们国家人口基数大、医疗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如果不能对这一点有清醒的认识,反而将怨气撒到医生身上,甚至少数暴徒将砍刀举向医生,造成了不良的社会示范效应。
这无疑是加剧矛盾,致使更多的医生在工作过程中更加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致使学医的人越来越少,以后公立医院的医生也会大幅度减少,而最终损害的也只能是我们普通人的利益。
全国14亿人口,区区200多万医生,随着医医患矛盾加剧,医生资源可能会越来越少。
甚至医疗圈里流传着”劝人学医,天打雷劈“的说法,足见现在很多医护人员对于他们职业前景的深深担忧。
医生是个稀缺资源,却关系我们10几亿人的生命。
医生与我们从来都不该是对立面。而是携手前行,共同对抗疾病与死亡。
古有神农尝百草,今有无数的医生一生奉献给临床与研究,才保证了我们的医学快速发展,我们越来越有能力对抗疾病与死亡!
作为普通人,希望我们都有基本判断能力,能够理解医生,理解他们的压力,他们的责任,反对医闹,为医者正名!
我相信大部分的人们,都会赞同!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