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计委:解决50种清单内药品短缺问题
药品短缺是一个全球性难题。一直以来,低价药、“救命药”、“孤儿药”以及儿童用药的供应问题始终备受关注。
近日,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8部门印发实施《关于改革完善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机制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6月28日,国新办就有关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
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曾益新指出,目前我国药品短缺问题主要是临床必需的药品供给质量和效率不高,供应保障政策不够细化、相关环节衔接不够顺畅,部分药品临床供应紧张的情况时有发生,影响了患者用药、危及群众健康。
四大因素造成药品短缺
第一,生产性因素。不像当年缺医少药的现象,现在出现的药品短缺状况大都是由于某些局部、个别因素导致的,比如说有一些生产性的因素可能会引起药品短缺。
第二,政策性因素。价格低,企业生产多就但是盈利不多,难以持续。
第三,机制性因素。比如公立医院改革过程中,有一些医疗机构还没有完全转到公益性定位中来,低价药的采购使用动力不足。
第四,投机和垄断因素。有一些药品可能全国就两三家企业生产,为了抬高价格就控制供应,串通一气把价格抬高,出现人为短缺现象。
市场机制对于某些因素并不具有完全干预能力,这个时候就需要政府部门出手了。政府在这里起到‘搭平台 促对接’的协调作用。
已解决50种药品短缺问题
对于如何解决上百种药品短缺问题,曾益新表示,将采取实施定点生产、协调应急生产和进口、加强供需对接和协商调剂、完善短缺药品储备、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健全罕见病用药政策这六大措施,同时建立长效机制,防止反反复复出现药品短缺现象。这些措施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
一是让医生和患者不要为无药可用所急、所困。一些临床急需药品短缺,不但病人得不到治疗,作为医生也是非常窘迫的。通过这些制度措施解决临床急需药品的短缺,解患之困、解医之困,让医患不用为了药给困住。
二是让企业不为利润和发展所忧。有的药品因为价格因素或者材料供应因素,或者临床用量小且不稳定,导致了短缺现象。通过制度调整,能够保障企业能够有基本合理的利润,保障正常的生产和供应,企业不用担心生产这个药亏本。
三是让行业不为违法违规所扰。六大措施中有一条专门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违法违规行为,让行业保持健康发展状态,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建立整个行业风清气正的氛围。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