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献了血就立马能救人?太天真
血液,从献血者献血到成功输入患者的体内,起码要经过3天的制备后,才能达到输用标准。过程中这滴血要经历血样的检测和血液成分分离制备,成分分离后,制备成不同的血液成分供临床患者使用。
那么献血者的血液要经历怎样的检测才能发放到临床供患者使用呢?国家卫生计生委2015年12月颁布的《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5版)》中明确对输血相关传染病的检测项目及检测方法进行了说明,让我们具体来了解一下这些项目:
1.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标志物,包括:
(1)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核酸(HIV RNA);
(2)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抗体(抗HIV-1)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2型抗体(抗HIV-2),或者抗HIV-1、抗HIV-2和p24抗原(HIV Ag/Ab)。
2.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标志物,包括:
(1)乙型肝炎病毒核酸(HBV DNA);
(2)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
3.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标志物,包括:
(1)丙型肝炎病毒核酸(HCV RNA);
(2)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或者HCV抗原和抗体(HCV Ag/Ab)。
4. 梅毒螺旋体感染标志物: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抗TP)。
5.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6. 国家和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地方性、时限性输血相关传染病标志物。
献血者血液采用《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5版)》中规定的标准方法进行以上感染检测合格后才会发放到医院输血科(血库)。而到达医院输血科(血库)后还要对血液进行复核检验,包括:运输条件、物理外观、包装是否合格,血袋是否有破损,标签字迹是否清晰、内容是否完整,标签上标明供血机构名称及许可证号、供血者条形码编号、血型、品种、血量、采血日期、成分制备日期、效期、储存条件等。复核检查合格后才能入库。临床患者需要用血时经过献血者和用血者输血相容性检测合格后,将合格的血液发给临床患者使用。
从献血者的无偿捐献,到血站的检测、成分血制备,再到医院输血科(血库)经过进一步复核、相容性检测合格,最后到达需要输血的患者,整个的过程中有许多纷繁复杂的步骤,许许多多的人默默地付出劳动,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为了给患者提供安全的输血治疗,为患者的健康服务。
文/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输血科 马海梅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