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与病人的两个不同世界 | 文有引力
文:夏萍 | 图:夏萍
来源:卫生经济与文化专委会(ID:wsjjywh20120210)
《病患的意义》就是这样一本诞生在病患磨难中的医学哲学的精品。
——邱鸿钟
凯·图姆斯(S·Kay Toombs)是美国德州贝勒大学哲学系的副教授,是著名的生命伦理学家、医学哲学家,也是一位常年患有多发性硬化症的患者。1992年,凯·图姆斯出版了《The Meaning of Illness — A Phenomenological Account of the Different Perspectives of Physician and Patient 》一书。
凯·图姆斯说:“我的著作得益于两个重要的知识领域:一是慢性退化性神经系统疾病的病人20年的生病体验;二是我在现象学方面的训练。” 多年来反复发作与缓节交替的疾病对图姆斯而言是一场蒙难,这个至今为止无法治愈的疾病对图姆斯来说是一个无比痛苦煎熬的受难过程,但她并没有呻吟厄运,而是应用现象学的透视观考察生病的意义。
所谓现象学就是要仔细地观察和严密的描述现象。图姆斯就是用现象学的方法,以自己患病的内在体验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她审视和反思有关疾病的一切,诸如治愈与治疗、空间与时间、慢性病与急性病、身体与精神、医生和病人等等,由此洞察出病患的意义以及在医学临床和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图姆斯指出医生和病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指向性不同、关注点不同、对疾病性质的看法不同、交流沟通的方式不同等。疾病是被医生和病人以极为不同的方式来体验,因此要构筑一个医患双方意义共享的世界,尤为困难。
《The Meaning of Illness》 的英文原著出版后的7年,也就是1999年,在北京大学王一方教授的组织策划下,广州中医药大学的邱鸿钟教授把这本书翻译为中文版—《病患的意义》。中文版的出版给中国医学界带来一场医学人文沉思的启蒙,是医学人文的重要著作。
《病患的意义》
一本充满灵性与思辨的书
从这十句话开始
▼
1
如果医学的最终目标被构想为完全地恢复健康,那么,哪些患有慢性疾病的痛苦似乎是难以控制的,而且对于那些不能治疗的患者,医学只能给予微不足道的帮助。
2
对于慢性病患来说,疾病是一个人生存方式的内在要素,生活的一个永久特征。因为身体健康的完全恢复是不可能的,慢性病患者必须带着病继续生活—其目标就是在患病的情况下生活得更好一些。
3
与其说疾病代表我们之间一个共有的事实,还不如说代表着两种具有截然不同性质的现实——它对一方的重要性和特性的意义有别于另一方。
4
现代医学的危机表明,患者方面的主观体验常常被当成不可靠的软性数据而在本质上遭到轻视,而实验室检查,X线之类的硬性的、客观量化指标则受到偏爱。
5
患者的体验必须受到重视,这不仅因为它是对于抽象的客观实在的一种主观描述,而且还因为生活体验反映了病人生病感受的实在。
6
痛苦不仅与生物学躯体完整性的丧失相关联,而且也与躯体、自我和世界之间相互关系构成的整个网络一体化的丧失相关联。
7
病患决不简单的是仅仅影响某一个体的特定的身体紊乱。在扰乱一个人的生活中,病患必定引起家庭、工作和其他的社会关系的骚乱不安,统一也会引起情绪和精神的大波动。当疾病迁延不愈时,这种生活的扰乱将会继续下去。
8
病患的含义随个体特别的什么状况不同而变化。虽然按照生理紊乱的术语来说,一种疾病过程对于患相同疾病的病人可能是相似的,但在独特的生活中的病患含义却总是唯一的。
9
有效的交流则要求职业健康医护者做到:注意倾听,认同理解病人患病感觉的重要性,和乐意尝试发挥人的想象能力尽可能通过病人的眼睛看世界。
10
痛苦是现在使之成为病人的这种病患的特别意义的一种直接反应。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引起一个病人痛苦的症状可能对另一个人是不重要的,而且对于同一个体的病患意义也会不可避免的多次改变。
专委会原创作品 | 尽情分享朋友圈 | 转载请联系授权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