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医“七情”的认识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系统观点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中医心理学已是中医现代的重要课题之一,并为中医现代化建设展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前景。鉴此,本文就中医心理学与七情的关系,谈谈自己的见解。
1.古人对“七情”与疾病关系的认识
祖国医学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如《内经》的“形神相关、心身统一”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恐、惊”,宋代陈无择提出“三因学说”,认为“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这些皆表明人的情志活动与机体五脏六腑有着密切的关系。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情志对人体健康有着重大的影响,情志异常波动可使病情加重,如高血压患者若迂事恼怒,肝胆上亢,血压可迅速上升,发生眩晕昏厥等症。
2.“七情”的致病特点
七情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的情况下,不会致病,只有突然和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致病。其致病特点与六淫不同:①它可直接伤及内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②影响气机。《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③与外界情志异常波动也有重要关系。
3.“七情”与心理
笔者认为中医“七情”病当以心理医疗,即安慰患者的思想,使患者思想轻松,消除思想顾虑。正如马克思所讲的那样:“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付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因此,笔者认为中医心理学不但研究中医怎样治病,防病,养生等多方面学问,而且是医生的行医宗旨,应当引起广大医者重视,重视情感在心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情感是认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定态度或体验,是认识活动指引下的情感,这符合中医“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五志的观点(《素问·天元纪大论》称为“喜怒思忧恐”)。《素问·举痛论》提出了“怒、喜、悲、恐、寒、灵、惊、劳、思”九气致病说。宋·陈无择《三因极—病证方论》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病因学说。情志一般以适度的正常的状态存在于人们的心理活动过程中,往往在过度的情况下成为病态,并成为导致其它精神的或躯体的病变的原因。《灵枢·本神》说:“是故怵惕思虑者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
喜,指心情舒畅、欢乐、高兴的心理状态。怒,指嗔怒的情绪,恼怒心理活动。忧,指忧愁不安,担心、抑郁的心境。思,如作思惟解,当属认识活动的范畴,不当归于情绪类,此处与情志并提,似作思虑解为妥;思虑指考虑怎样去做,去影响改变或者造成某种客观的或将成为现实的客观事物的思想活动,则与情绪同类属于意向活动的范畴;在思虑的过程中,易产生情绪的变化,思属情志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悲,指悲哀、伤心、缺乏信心、精神颓丧的心理活动状态。恐,指恐怖、害怕、畏惧的心情,人们可因恐惧而慌张不安。惊,指因意外的刺激产生惊吓、精神紧张的心理活动状态。此外,古代文献还有关于“好、乐、爱、慕、敬、安、恶、哀、憎、慢、躁、悦、畏、惧、愁、苦、欲、愿、怯、怵、惕、忿……”的论述,皆属情志类,在现代心理学上则属情绪、情感的范畴。一般可将较强而短暂的情志状态称为情绪,将较弱而持久的情志状态称为情感。此处仅就其要举例而已。
上述列举了中医关于心理活动的基本认识,它主要体现在五脏所藏神、魂、魄、意、志五神志方面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方面。这是人体正常生命活动中所必具的心理活动,而一旦失常,亦将成为心理性疾病,并可作为第二级的致病因子引起其它有关的病变。
——摘自《疑难杂病中医治验录》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