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别让“帽子”成了青年科研人的紧箍咒

2017-04-27 11:42   中洪博元生物

五花八门的“帽子工程”把青年科研人才的方向导偏了、心思搞乱了,莫让“帽子”遮蔽科学的眼睛。

1839年当龚自珍发出了“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时, 他可曾想到近200年后的今天,人才的定义要用帽子来衡量? 

1、你有“千人”、我有“万人”,你有“长江”、我有“黄河”……名目繁多的“帽子”满天飞

当浏览现如今高校招聘启事时,开出的招聘条件都似曾相识。人才被分门别类为院士,长江, 杰青,千人,青千,拔尖,新世纪…… 加上各省市的各类人才计划,比如“黄河学者”“泰山学者”“黄山学者”“楚天学者”…全国各级各类的创新人才计划有近百个

许多业内人士呼吁:令人眼花缭乱的“帽子”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正常的科研生态,助长了学术泡沫。当前,亟待正视拼抢“帽子”的浮躁风气,梳理整合名目繁多、重复交错的人才计划,创造一个让年轻人静下心来搞学术研究的良好环境。

今年全国政协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光机所信息光学与光电技术实验室研究员王向朝对当下我国人才计划乱象的总结:“长江湘江闽江,江江冠名;黄河辽河海河,河河有份;黄山天山阴山,群山并立;泰山嵩山华山,五岳齐飞;有百人、千人、万人,还有百千万人;有攀登、扬帆、飞天,计划层出不穷;有三秦、燕赵、楚天,尽显‘中国特色’。”

2、人才“帽子”对青年学者产生了什么影响?

1)马太效应提前显现。

如果你在博士毕业时或毕业很少几年内做不出大成果那就不可能再做科研了。这是一个让人沮丧的现实。因为不可能每个搞科研的人的课题都是短平快高大上的。

2)冷板凳没人坐了。

冷板凳对应的都是冷门学科和难啃的骨头。这跟短平快的”主旋律”是背道而驰的。如果长此以往,这些领域将会变成科研盲区,科研界将失去了生态多样性结果也是灾难性的。

3)搞科研谈兴趣成为奢望。

如果科研成为单纯的追热点,兴趣就会退位或者兴趣就会转移,转移到科研的相反的方向上去。

4)科研人员之间关系失谐。 

马太效应使得资源越来越集中。然而有帽子的科研人员不可能事必躬亲。结果必然是很多没有帽子的科研人员为帽子科研人员服务。 然而他们得不到与帽子科研人员相同的待遇。其结果就是同工不同酬,甚至是多做不多得。长此以往必然怨气冲天。

5)科研人员失去了公平竞争的环境。

现代社会讲求的是公平。帽子成为评价一个人的科研水平的唯一标准。而没有帽子的人将万劫不复。甚者,现在每每招聘评奖都要求有所谓海外经历和年龄限制, 那么没有海外经历就不配成为人才吗? 

3、为什么此类现象频繁发生?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原总工李莉认为:“原因之一就是科技人才评价标准有问题。”评选人才计划的根本标准应该是创新能力和潜力,而不是简单的“数数”。“正确的评价应该是根据不同科研活动的不同性质,采用相应的标准分类评价,但现在是不管你搞什么,一味看论文数量、影响因子、专利等数字指标。”

中科院的院士、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邵峰说:“现在全国的人才计划那么多,导致评审的工作量非常巨大。许多评审专家叫苦连天:不是在评审,就是在去评审的路上。”“这不光浪费了大量的行政资源,也直接导致评审专家不可能花足够时间去认真评审,结果只能去数申请者刊发的论文数,或者看他过去戴过什么‘帽子’。

4、现有科研人才计划如何改进和完善?

在这,博元君借鉴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信息光学与光电技术实验室主任王向朝与澎湃新闻的对话:1、要加强人才计划的管理,完善评选机制,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评选标准的设定以实际能力和潜力为核心,避免盲目“重海外、轻本土”“重学历、轻能力”“重论文、轻实际贡献”。2、完善跟踪评估和淘汰制度,评估不达标者应予以摘帽。3、针对高层次人才,建议实行薪酬福利指导制度,一方面,让高层次人才的收入与其贡献相匹配,另一方面,设定薪酬上限,避免不正当竞争。总之,要加强顶层设计,梳理整合各种人才计划,避免政出多门、定位重叠、评选过滥,建立一个科学、完整的人才计划体系。

最后讨论

五花八门的“帽子工程”把青年科研人才的方向导偏了、心思搞乱了,但莫让“帽子”遮蔽科学的眼睛,莫等帽子越来越多,贬值之时,才回到学术实力的比拼上,青年科研人急需一个静下来的创新、公平的环境。更多想法,请在文末留言

作者:中洪博元

来源:中洪博元医学实验帮微信平台(zhonghongboyuan)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紧箍咒,科研,帽子,计划,人才,评审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