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的潜规则伤人最深(上)
不管你有没有发现,我们每个人的家庭中都有会一些规则,在一个相对健康的家庭中,几乎所有的规则都是透明的,并且所有的规则都是灵活并且有商榷余地的。比如,可能在一个家庭中,父母可能会跟孩子说:为了保证你的安全,在18岁之前,都希望你可以在晚上11点前到家。但是他们在孩子非常想去参加一个party或者毕业晚会等等时候还是强制要求,他们可能会说:宝贝,如果你的确需要11点之后到家,请你提前跟我们说明,我们会容许你晚回家,同时如果没有人送你回家,也方便我们去接你。
而在功能失调家庭(dysfunctional family)当中,很多规则都是没有被明确说明,但是每个家庭成员又心照不宣的必须遵守。比如可能家里爸爸收受贿赂,但是为了保住爸爸的职位,妈妈和孩子都装做不知道,爸爸收受贿赂这件事件也就成了家里不能被讨论的,公开的“秘密”。
再比如,在家里只要孩子表达出愤怒,伤心或者沮丧的情绪时,就会被父母责骂,甚至是惩罚,那么家里没有明确说但是家庭成员却必须遵守的规则就是:愤怒,悲伤和沮丧的情绪是不可能被表达的。
在功能失调的家庭中,通常可能存在的“潜规则”可能有以下8个:
1.控制准则 (rule of control)
你必须在任何时刻控制所有的互动,感受和个人行为。这是所有功能失调的,以羞耻感为基础家庭系统的核心准则。一旦你开始控制感受,所有的自发就消失了。控制给了一个家庭成员一种力量感,可预测性和安全感。控制狂实际上就是一种严重被破坏了的决策力。控制狂们通常都要极力控制那些根本不可能被控制的东西,比如人类基本的不安全感和人生的不可预测性。
我在自己的原生家庭当中曾经感受到最强烈的,就是对感受和行为的控制。妈妈极力控制着自己的情绪,她可能通过指责的方式把自己的情绪投射给别人:“都是你让我这么难过!” 同时她也控制着别人的情绪:“你根本不应该为这样的事情生气。”
有的时候就连最简单的行为,比如今天出门穿什么,她也必须控制:“你听我的,不要穿这件,穿那件!” 如果我没有穿她指定的衣服出门,她一定会愤怒的说:“你就是要跟我对着干是不是,我只是给你提个建议,你穿那件太丑了,你为什么就是不听?”
可问题就在于,如果她真的只是提出的是“建议”而不是控制,那么我没有采纳她的建议时,她可能会有些失望,但绝不会说“你就是要跟我对着干”或者“你为什么就是不听”。一个“必须”被采纳的“建议”,只可能是一种控制。
2.完美主义准则 (rule of perfectionism)
你做的所有事情都必须是“对的”。这种独裁式的“正确”可以是几代人中被保存下来的任何准则。这个准则可能是关于成就(一定要“出人头地”)或者是道义上的“正确”或者是成为贵族和富人。完美主义的原则永远都有一种强迫的衡量。全家人用保持“完美”,让自己“高人一等”来掩藏内心的羞耻感。
恐惧并且避免犯错误也是完美主义家庭的一个组织原则。家庭成员会依据外面的形象生活。如果你受到这个准则的影响,你会忙着在一个情形下观察自己的行为,然后问自己:“我做的对吗?” “我看来OK吗?” 你致力于管理自己的形象并且你总是用外界的标准来评价自己。
没有什么准则被这个准则更让人绝望了。因为这些理想化的标准是我们自己在头脑中臆想出来的,没有现实中的人真的可以达到。人类本来就不可能完美,所以完美主义本身就是不人道的。
在有完美主义准则的家庭当中,父母会经常把孩子拿来跟自己“完美主义”的标准或者他们觉得是自己完美主义的楷模做对比,所谓“别人家的孩子”。比如你必须永远一丝不苟,比如“我们家人从来都是学校里的第一名”,比如“永远都要对别人表示感谢,即使你心里没有一点感激”。
3.责怪准则 (rule of blame)
责怪是我们掩饰自己羞耻的另一种方式。我们会把自己的羞耻通过责怪来投射到另一个人身上。因为我们会为自己的脆弱和依赖感到羞耻,所以指责就自动成为一种逃避我们真实感受的一种方式。
“都是因为你气我,我才这么愤怒。”
“如果不是因为你总是自责我,我才不会气你。”
“你每次都是这样,从来都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
“你不也是,你从来都是对的,错的永远是我。”
我们好像会陷入到一种相互指责的死循环,发现在每段这样的对话结束后,除了让彼此更加坚定的认为对方不可理喻之外,好像从来没有解决过任何问题。
责怪是我们习惯性的一种重新获得虚假控制的一种方式。当我们感觉到自己的脆弱要暴露时,我们就开始为自己的脆弱感到羞耻,我们就会用指责的方式让对方羞耻而不是去感受自己的羞耻。
比如我做错了一件事情或者很脆弱时,因为在我完美主义的家庭中,犯错和脆弱是很让人羞耻的,所以我不能犯错,不能脆弱,我就只能去责怪别人:“我之所以没有好好复习,是因为你没有早点叫我起床!”或者“我得了抑郁症,是因为你从来不考虑我的感受。”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