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主激辩医疗早期投资 吃馅饼还是跳陷阱
到2020年,健康产业总规模将超过8万亿,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从2014年的5.6%上升到6.5%到7%。医疗健康产业已经迎来发展的最佳时期,投融资速度逐渐加快。4月8日,在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投资50人论坛首届年会上,医疗健康产业投早期是馅饼还是陷阱也成为好时代下金主们探讨的首要问题。
投资界官网数据显示,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期间,医药领域共有40件投资事件,其中有9件明确注明是A轮,1件是B轮,归属AB轮投资的事件占25%。
不难发现,一些只关注医药健康产业中后期投资的机构已经将触角伸入了早期项目。投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中金成长企业投资银行部负责人王曙光直言传统投行向来“嫌贫爱富”,不看早期投资项目,不投C轮以前的公司。然而,资本涌入速度的加快也迫使投行开始关注早期项目,现在从B轮就得开始做,这也是目前中国医药投资市场的现状。
随着医药产业的发展加速,布局全产业链的投资机构发现投早期项目可以更好地为产业服务。此前一直参与中后期项目的高特佳投资集团就是在近两年开始向该领域延伸的,集团合伙人胡雪峰表示,目前高特佳基本上从这种纯财务投资、纯金融投资的性质,向产业化投资或者产业并购这种方向来转型。
胡雪峰坦言,投早期项目是为产业服务,从而真正实现早期项目和产业对接,这样早期项目成功率更高。当然,开始关注早期项目也是看重其有更好的退路。胡雪峰认为,判断早期项目时会着重考虑团队、产品和发展趋势三个方面。
偏向中后期投资的机构已有布局早期投资的意识,那么一直关注早期投资的机构有什么样的经验可以借鉴呢?他们是吃了馅饼还是跳了陷阱呢?
作为典型的早期投资机构,分享投资参与的50多个医疗健康项目里,85%属于A轮和Pre-A轮,还有个别的天使轮和极少量的B轮,而到了C轮的项目就已经不在分享投资考虑的范围内。
分享投资合伙人黄反之强调投资机构要有自己的投资逻辑和投资策略。投资逻辑主要和创始团队合 伙人的风险偏好有关。风险偏好型更适合做早期。黄反之认为,在中国的上万家投资机构中,真正有自己清晰投资逻辑的,可能只占2%。而分享投资核心的投资逻辑有三个关键词:前沿、创新和未来,这就决定了只投早期。
在投资策略方面,黄反之认为以技术创业为主的投资,要放眼国际;以服务创业为主的,要聚焦本土。
毓承资本管理着3.5亿美金,是一个跨境基金,已投的30多个项目中以投早中期为主,也可以投比较早期的项目。拥有药明康德作为LP之一的毓承资本有独特的科研和渠道资源,合伙人朱忠远认为能够借助药明康德强大的海归人才团队是毓承资本的优势之一。因此,团队尤其是领导者的执行力和管理能力是其衡量早期项目的重点。
同样看重人才资源的还有从2000年就开始涉足生物医药板块投资的科华银赛创投。在经历了早期很多单个新药研发项目投资全部打水漂之后,科华银赛创投总经理岳蓉发现,做早期项目的生物医药投资,一定要有行业背景的人做。早期项目投资关注点不在项目本身,而是投资企业家。
对于投资项目就是投资做事的人的普遍共识,中金成长企业投资银行部负责人王曙光再次提醒投资机构:“我不认为大多数人有投资早期的能力,如果没有业界大佬投资的早期公司,千万不要碰,因为那意味着它根本没有资源,没有资源也就意味着在这个行业是不可能做下去的。”
显然,大家都在寻找适合自己的投资组合。国药资本创始合伙人张翼和建银国际董事总经理王晓坤在医疗领域的投资策略相同,不仅有早期投资还有并购。十多年来坚持做早期投资的清控银杏,其创始合伙人薛军就指出了基金规模不大是只能做早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在哪个阶段投资,医疗健康产业的市场总能出现符合各家投资逻辑和投资策略的项目。正如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投资50人论坛秘书长谭勇说的那样,在机遇和陷阱同时向我们招手的时代,要撸起袖子加油干。
版权申明:转载合作请联系微信(13366869556),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蓝鲸健康公众号“lanjingjiankang”。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