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不再排长队 杭州医改有“智慧”
搜狐健康 文/吴施楠
到医院看病,人们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黑压压的人群和漫长的排队等待。繁琐的就诊、缴费步骤让老百姓感慨,看病真麻烦!但现在,这种传统的诊疗流程正在被颠覆。
不再排长队!看病仅需一小时
走进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市一医院),一排自助服务机映入眼帘。记者看到,前来医院就诊的病人携带一张市民卡就能够通过这个机器完成挂号、预约、充值缴费等一系列看病就诊相关流程。
市一医院门诊办公室主任盛文彬告诉记者,医院每天的门诊量接近一万人次,加上医院占地面积小,候诊区狭窄,在医改前,排队人多到从二楼向下看几乎看不到地面。引进智慧医疗后,最显著的成效就是病人排队的时间明显减少,医院也不再像之前那样拥挤。“现在整个看病流程下来基本不超过一小时。”盛文彬说。
前来就诊的一位病人现场演示了通过手机APP预约检查的步骤,记者看到,这整个过程不超过一分钟。这些切实感受到的改变还要得益于杭州智慧医疗的建设。2012年,杭州率先从破解群众最迫切要求改变的“看病繁”、“看病难”问题入手实施改革,借助信息化手段创新发展智慧医疗,彻底颠覆了传统的诊疗流程。正如杭州市卫计委党组书记、主任滕建荣所说,杭州坚定不移地使用信息化解决扁平化的问题。
通过用好“一张卡”(杭州市民卡)、构筑“一张网”(杭州市卫生专网)、建好“两大库”(居民健康档案库、电子病历库)、搭好“两级平台”(市级卫生信息平台、区县级卫生信息平台)、抓好数字化社区卫生服务、数字医院、公众服务等多项业务应用,杭州已经逐步建成覆盖全市的卫生信息平台,实现了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实施源头采集、互通共享。
杭州百姓手中这张市民卡虽小,但功能确十分强大。除了自主挂号、分时段预约诊疗、诊间结算服务、诊间预约检查等,还延伸到了医技科室和停车、院内就餐等所有收费环节,实现“全院通”智慧结算,免除了反复排队缴费的环节。
不仅如此,为避免病人因钱款不足而耽误救治,2016年杭州市还创新推行市民卡“医信付”信用结算,提供“先诊疗,后还款”服务,彻底简化了流程。
目前杭州全市开通“智慧结算”的用户达550万以上,市级医院诊间结算率达78%,累计已有4000余万人次受益,平均每人在医院内停留的时间至少缩短1小时,节约的时长相当于给所有杭州城区居民放了一天以上的假。
正如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李玲所说,杭州真正做到了信息互联互通互享,让信息真正“化”了起来。
此外,同质化管理也是杭州智慧医疗顺利推进的保障。之前的改革大都是“各自为政”,无法将各种信息进行统一管理。而杭州市这次真正做到了统一推进,在市属医院整体推行的基础上,还向部分省级医院、所有县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推广,实现“全城通”应用。
健康手册APP,保障母子安全
随着我国二孩政策全面放开,对生育医疗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高龄产妇、孕产期母子安全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杭州市妇产科医院(杭州市妇幼保健院)是杭州市级首家JCI认证的医院,于2014年11月12日正式投入使用。年分娩量超过一万,缓解了二胎政策放开后医疗资源的紧张程度。除了诊间结算、分时段预约、云影像、云报告等智慧医疗服务之外,该院推广使用的母子健康手册APP更是为很多女性解决了孕期烦恼。
据了解,母子健康手册APP的前身是一本实实在在的笔记本册子。但册子容易丢失,而且存在信息重复记录、个人健康档案不完整、信息不延续等等问题。在响应国家卫生计生委要求全国推行母子健康手册的同时,浙江省卫计委召开研讨会,利用“互联网+”思维,推出手机APP,将实体手册转变成人人都能随时随地操作的手机软件,提供更全面的妇幼健康服务。
截至2017年2月,该院母子健康手册APP累计注册用户数已达20413人。
杭州市妇产医院院长张治芬告诉记者,APP中主要包含个人档案、孕育百科、健康检测、产检结果、检查提醒、孕妇学校、营养食谱、孕产日记、政策法规等模块。在这个平台上医生可以随时调阅孕妇的所有检查数据,孕妈妈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与医生进行交流。很多上班族的孕妈妈们不用再跑到医院或者社区的孕妇学校实体课堂听课,在家里也能听到专业的孕产保健和婴儿护理知识。
不仅如此,APP还与各级医疗机构的妇幼信息对接,实现妇幼保健全程信息互联互通,所有的数据最终落脚到个人健康档案中。通过大数据分析,能够了解孕产妇对哪些问题最为关注;还可以做到预警分析,使高危因素分布、分娩预计等信息更加清晰。
“这种信息采集的方式在发生传染病时会体现出更大价值。”李玲教授指出,母子健康手册APP也可以推广到糖尿病、高血压等多种疾病中,最终实现健康的自我管理。
签约家庭医生,少跑大医院
张奶奶是下城区御跸社区卫生服务站全科医生潘雪凤的签约居民,她和5、6位年龄较大的爷爷奶奶在诊室等着潘医生看病。“她(潘雪凤医生)非常清楚自己的病情,还能给予用药指导,我住的地方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又很近。”张奶奶说,自从签约家庭医生后,她就很少去大医院看病了。和张奶奶有同样想法的人不在少数,家庭医生逐渐得到了他们的认可。
据杭州长庆潮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蒋天武主任介绍,御跸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人口超过8000名,目前签约家庭医生的大概在2500人,签约率30%左右,95.64%的签约居民首诊选择了社区。
潘雪凤是下城区首席全科专家,已经在站点做了12年全科医生。“2015年一共签约了512位居民,超过70%的签约居民是老年人,超过60%患有慢性病。”潘雪凤说。现在,老百姓不再只把医生当做治病救人的职业,更看做是最信任的倾诉对象。
为了引导患者到基层看病,杭州市切实落实了费用保障机制。据了解,签约服务费每人每年共计120元,由个人和市、区两级政府共同分担。其中签约对象承担10%(12元),市财政承担25%,区财政承担65%。这样很好地解决了以往基层医疗机构有能力服务却不能提供有政策支撑的服务,居民有实际需求却得不到服务的矛盾。
在江干区闸弄口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了让签约居民享受更加流畅的就诊环境,还专门设置了不同的就诊通道,挂号也分为了“方便号”、“普通号”和“签约号”,以提高家庭医生知晓率,推进签约工作。
在江干区天杭社区卫生服务站,记者见到了热情满满的全科副主任医师陈频。“在社区,全科医生既要看普通门诊,也要看签约就诊。签约居民就诊可以按照提前预约的时间来,来了马上就可以看,而其他的未签约的居民就要等候。”陈频告诉记者,这样做就是要培养居民签约就诊的习惯,现在签约就诊的居民越来越多,大家对签约服务越来越认可。
但同时陈频也意识到,和她教育经历类似的全科医生在部分工作上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居民健康需求了。“我这个年龄的全科医生大都是转岗培训来的,比较欠缺细致化、成体系的教育。”陈频表示,现在家庭医生最需要的是促进自身学习,提升业务能力,最难的还是缺乏人员支撑。
这一观点也得到了下城区卫计局副局长章菱的赞同。章菱告诉记者,就目前1名家庭医生签约700-800人的情况来看,本区全科医生的数量还不算特别紧缺。一旦签约人数持续增长,那现有的医生数量肯定不够。
基层医生数量不足很可能是今后分级诊疗、家庭签约将要面临的一大难题。想要提高签约率,还要保证服务质量不随之下降,那么在医护人员储备上还需下一番功夫。
家庭医生不仅在杭州市内受到了老百姓的欢迎,在杭州下属的桐庐县,记者也感受到了这项政策带来的温暖。来到分水镇富源村卫生室调研的当天,正好赶上卫生室组织的免费房颤检查活动,检查期间就有40多位村名现场签约了家庭医生。
谢大爷做完检查并没有立刻离开卫生室,而是和医生、村民们在诊室聊起了家常。“这里离家里就几步路,我平时不舒服随时都可以过来,打电话医生也可以上门去。”谢大爷说,现在看病方便多了,医生服务也好了。
除了温暖,杭州医改到处体现了“智慧”。村卫生室也配置了能够与市一医院等上级医院相连接的远程医疗设备,让病人在基层就能得到大医院医生的诊治,节约奔走往返的时间。
宋立君是个“90后”村医,已经在村卫生室工作了4年,是县里第二批委培生,要在这里服务5年。他觉得这样服务百姓、被村民信赖很有成就感。
委培生是村镇招收基层医生一种形式。5年时间里,桐庐县共有120名专科委培生被安排到村卫生室工作,还有30多名本科委培生到卫生院工作。
对于人才流失的问题,分水镇卫生院院长童肖龙表示,从数量上看,当地基层医生的流失并不是特别严重。医改后,村医的平均收入明显提高了,平均工资能达到6万多。而且村卫生室的药品和县市几乎统一,药品配送十分方便。改革发挥的优势让基层医生愿意留在这里服务。
不过与之前的工作内容相比,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的职能已渐渐发生了改变,童肖龙说,现在对基层医疗机构更重要的是要谋求转变,向信息化、现代化转型。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