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医疗:谨防医疗行业中的“黑天鹅”
2016年医疗行业发生了很多大事:最高规格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召开,“健康中国2030”战略规划出台,两票制、零加成等医改新政策频频推出,民营医院数量首超公立医院,军队取消有偿服务,企业医院加快剥离母体,独立检验中心、影像中心、血透中心等纳入医疗机构理……变化所造成的影响往往比想象中来得更快。医改持续深入并进入深水区,医生对于医院的依附开始松动,分级诊疗制度推行使大医院规模扩张粗放经营模式受到挑战,两票制、零加成等政策造成医药流通行业格局重组;医保继2012年出现拐点之后,部分地方医保基金已出现穿底风险,地方财政补贴压力巨大。同时,我们也看到,对医疗行业虎视眈眈却了解甚少的各路机构纷纷杀入。借用一个流行语来说,就是黑天鹅事件在医疗行业也不消停。
危与机
我们来解读几个关键性政策,分析其中的“危”和“机”。北京2016年11月出台政策,提出公立医院放开特需价格,由医院自主定价。和其他社会资本办医机构一样,一开始我们也很紧张。进一步了解政策后,才知道还有一个总量10%的限制,但是这个10%是空间的10%,或床位的10%,还是总量的10%,目前解读的不是很清楚。不管怎么说,对于尚处于发展早期的社会办医,这绝对是是一个挑战。
北京可能会在今年4月全面推广药品零加成和医事服务费,医院开药的利润即将消失。还有分级诊疗制度列入医改的重要内容,成为检验医改成效的重要指标。给大家透露一个值得关注的数据。今年初,国家卫计委一次会议上提到,2015年全国三级公立综合医院年均门诊人次和出院人次分别下降16.8%和13.3%,这意味着分级诊疗体系已经初见成效。国家要通过调整医保报销比例、医保药品目录等手段,引导大家先从基层就医。再有民营资本杀入,并购势头非常凶猛。外来者都认为医院能挣大钱,收购价格极高。这对北大医疗去谈收购价格来说非常不利。当然我们作为北大的企业和北大医学部的产学研平台,无论是品牌价值,还是技术和管理输出能力,确实具备别人所不能比拟的优势。在机会方面,“健康中国2030”规划提出,期望未来中国能够出现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医疗产业集团。从市场规模来讲,健康服务业到2020年是8万亿,2030年达16万亿。在这么大的市场中,北大医疗具有更大的发展突破空间。
还有公立医院去行政化。人社部多次强调公立医院将取消事业编制,但不取消事业单位属性,因为要保持它的公益性。对公立医院的员工来讲,事业编制取消以后,全员采取合同聘任制。这个政策和高校是一样的,对我们是件好事。大医生再不会把事业单位当成铁饭碗。北大医疗这里机制比较灵活,对医生的吸引力也会增强。
2018年底所有大型国有企业的附属医院必须从母体企业分离。企业医院往哪里走?国资委给出了四条路,其中一条就是让专业的办医机构来接收。除此之外,还有医生多点执业、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医疗大数据等机遇。
在我们看来,危险和机遇是可以转化的。如果未雨绸缪,提早采取措施,也许对我们来讲就是机遇。华为在总部修建了一个天鹅湖,专门从国外引进8只黑天鹅。华为就是想要告诉大家,黑天鹅就在水里面。在华为的字典里,只有成长,没有成功。再牛的企业随时都可能倒下。
我们一定要抓住国家发展大健康产业的机遇,把危险转化为机遇。北大医疗2003年跨入这个行业,到目前14个年头,有北京大学国际医院作为我们的旗舰,孵化出6个专科方向,成为涵盖医疗服务、医药研发生产流通、医疗产业配套三大板块的全产业链医疗集团,有自己独特的品牌、技术、管理优势,已经构建了护城河。
三个未来趋势
接下来,从三个方面对未来的行业市场分析一下趋势。
一是医保控费将成为常态,并成为制约医院生存与发展的关键。特色学科的打造是医院增加医保议价能力、拓展异地医保的根本。非医保收入将逐步成为医院的重要收入及利润来源。精细化运营水平将直接决定医院的生存。
目前几乎全部国民都纳入了医保体系。大部分人看病都使用医保卡。在医保收不抵支的情况下,医保管理部门倾向采取非常粗暴的办法,卡控医院的医保额度。这也就意味着,我们收了病人,为病人服务,可能收不回钱。医保超额度,我们该怎么办?我们必须完善服务体系,改变客户结构,加大开拓商保客户和高端自费患者的力度,同时要在医保控费的大背景下提高精细化管理的能力,实现合理利润。
二是共生模式,改变市场格局。现在是一个资源共享的开放时代,如果我们没有这样的心态积极和各路精英全面合作对接的话,自己闷起头来做事,真的做不久远。
医院平台化趋势日渐明显,现在国家鼓励成立第三方的检验机构、影像平台、后勤外包、药房外包等。药品对于医院来讲已经不是香饽饽,没利润了。医院也在把药品往外甩。有专门的机构经营药房和管理药品。最可怕的是,马云创建的未来医院在全国已经吸引将近500家医院加入,患者通过支付宝完全实现了预约挂号、查病历、评价医生、评价医院等。这些是我们需要关注的新趋势。
我们是社会资本办医,要思考怎么搭建自己的医联体和协作网络。只有这样,才会有我们的病人输送通道。我们能不能在社会资本办医的圈子里撑起一面大旗,把大家拉起来。我们是否可以和一些公立医院合作,靠我们的独特优势去形成转诊关系。
还有商业健康险的开发,现在中国商业健康险占比非常低,仅约1.4%,而美国同比是37%。我们要敞开胸怀,和保险机构合作,打开医疗数据,和他们一起设计商业健康险种。
三是与顾客创造趋势,而不是预测趋势。医疗生态环境将从疾病诊疗转变为健康管理,医疗付费模式将从按项目付费转变为按价值付费,医生和患者的关系将逐步过渡为伙伴关系,更加注重患者体验。
医生越来越多,但病人也越来越多。这是医学的悲哀,也是医生的悲哀。国家早就提倡要往前端去做预防健康教育,但有谁在做,做的怎么样。社会资本办医是不是也要引进这种理念,在力所能及的范围里往前端做一做,建立客户粘性。
此外,还有医患关系,现在的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我们作为社会资本办医,应非常注重患者就医体验,更加注重医学人文精神。
面对未来,不确定的是环境,确定的是我们自己。我们要执着于“办医”的理念,不要改变初心。我们解决的社会问题越大,我们存在的价值也就越大。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