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医院历史上的医学技术创新

2017
03/31

+
分享
评论
华西医院廖志林
A-
A+
“家国情怀、平民情感、休休有容、革故鼎新”是华西医院文化的归纳和提炼,而这些词汇之于华西医院,从来就不是口号,而是一个又一个的历史故事。

1939年春,杨振华担任解剖学助教时,应结核病疗养院罗光壁院长的要求,开始在尸体上研究膈神经切断术治疗肺结核的手术途径。

1946年秋,调入三大学联合医院(今华西医院)外科的杨振华发现,通过膈神经切断术治疗肺结核会造成永久性膈肌瘫痪,对病人康复不利。于是改用膈神经钳压方法,即有利于肺结核空洞的愈合,又可以避免膈肌永久性瘫痪。(《华西医院百年大事记》P15)

1941年12月15日,由杨嘉良主刀,杨振华担任助手,曾子耀司麻醉,为病人熊文理施行急诊剖腹探察手术,从胆总管中钳出一条活的蛔虫。这是国际上第一例报道发现胆道蛔虫的病例。(《华西医院百年大事记》P16)

1943年,吴英凯医生与劳克斯(Loucks)合作,开展首例食管癌手术。劳克斯看见吴和光缝合肠壁及腹膜均用丝线而感到震惊,后被其效果折服。长期的临床实践证明,丝线对人体组织是一种相容性很好的缝合材料。从此,丝线缝合外科伤口在临床上开始使用,并逐步取代澳大利亚羊肠线.(《华西医院百年大事记》P17)

点评:

从这几则上世纪的历史记录中,我们看到了年轻的吴英凯、杨嘉良、吴和光、杨振华、曾子耀们为华西医学技术的进步不断创新的故事,了解到这些在后来医学界如雷贯耳的医界大师们早期的成长经历。其中,积淀下来的华西传统文化就是,根据病人的需求,不断实践创新,提升自己的医疗技术,提升医院的医疗水平。“革故鼎新”的创新文化在华西,从来就不是口号,而是实践。而今天,这种医疗技术文化在华西医院已经成为医疗服务的内在动力,成为病人选择华西医院的最重要的理由。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华西医院,技术创新,医学,杨振华,肺结核,丝线,医疗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第九季擂台赛官方群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联盟 加入
  • 健康界VIP专属优惠 加入
  • 健康界药学专业社群 加入
  • 医健企业伴飞计划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5秒后自动关闭

您已认证成功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忽略 去看看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