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昨晚八点,“悦读达人群”读书活动特辑,请来健康界传媒副总编辑冯蕾对“医院质量管理”进行专题讲解。如下本文编整自冯老师的专题分享部分内容~
什么是医疗服务的质量?就目前,对于医疗质量并没有一个非常统一和严格的定义,直到2009年,美国的参议院财政委员会的一份报告——《医疗质量是什么,谁决定医疗质量》。在这份报告中,对医疗质量做了一个简要全面的定义:在任何时候,让正确的病人,在正确的时间,接受正确的医疗服务。
《美国医院管理》的质量管理章节中,分享了一位叫科德曼的医生改变医疗质量历史的故事。科德曼医生生平有太多的传奇色彩,由于他对于当时美国当地知名医院无情的揭露,对患者安全质量执着的追求,在他生前受到了很多的非议以及不认可。虽然他在世的时候没有得到公正的对待,但是在他去世74年之后的2014年,在他的墓碑上终于刻上了曾经那句被世人耻笑的话“可能需要100年,才能让我的想法被其他人接受”。事实证明他的想法和理念并未等到100年便被医院管理者广泛接受,他的贡献终于被载入了史册~
科德曼医生的故事告诉我们医院质量管理需要勇气,但是除了挑战时代,挑战社会的勇气之外,更需要的是系统的质量文化,组织架构和管理工具。
而后者就是《美国医院管理》作者刘宇在书中提出的质量安全三层金字塔的理论。对此,冯老师表示十分认同。在她看来,一家医院首先需要在医院战略的层面去重视医疗质量,并在组织架构的层面,去搭建一个科学的架构,从而保证这个医疗质量改进的推行。从文化层面来讲,也需要要建立一个医院战略层面的推行,体现一个自下而上,同时也是自上而下的一个全员参与的文化。
在冯老师采访过和接触过的很多管理优秀的医院中,她发现,但凡是能够做到持续质量改进的医院,该院的领导者一定是非常重视医院全员的参与意识,着力于调动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去发现问题,寻找创新的改进方法,措施或者是提出解决方案。所以,在冯老师看来,在一家医院进行质量改进和患者安全的行动中,如果离开了一线员工的参与及其积极性的调动,行动不可能成功。
“持续的质量改进,并且追求卓越。医疗质量改进是永无止境的,而且质量的提升也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所以我们应该把医院质量改进变成一种常态化,而且是可持续改进的工作。形成这样的质量文化,质量安全才可以在日常工作中渗透到方方面面。”冯老师如是说。
在尚医即将出版的新书《患者案例安全》中有这样一个真实医疗案例:
一个患者因为一个小的眼疾住进医院,经过在医院几天的治疗,眼睛已经基本获得了康复,但患者却在此时发生了一个不该发生的意外跌倒。事情简单来说,是这样的:
由于眼睛的感染,该患者收到的医嘱之一是密集滴眼药水。医护人员按照医嘱,每半小时到一小时给患者滴眼药水,另外,由于患者刚经历一个漫长的离婚官司,身边并没有亲人的照顾。由于夜晚不断地被打扰滴眼药而造成的身体疲乏和困倦,他提出让护士帮他去买一杯咖啡,但是护士们那时候恰好非常忙,于是他只能自己走出病房去买,就在买咖啡回来的路上,他被马路沿绊倒,造成了严重的跌倒事故。这次本应可以避免的跌倒让他延长了住院时间,并且遭受了本应该避免的身体痛苦。
究其这起医疗事故的原因,就是该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并没有充分意识到该患者的跌倒风险,此案例中的患者没有身体重大疾病,也不是高龄人群,于是造成了对他跌倒风险的低估。经历这次医疗事件后,当事眼科病房的医护人员得到的建议是:所有的患者入院时都要进行跌倒风险的评估,而且由于伴随令人不堪重负的用药疗程出现的疲劳和焦虑,所有接受密集滴眼的的患者,都应该被视为跌倒高危患者,特别建议的是,患者在没人陪同时不得独自走出病房。
从这样的一些事件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些血的经验!但是我们更应该在医疗日常的工作中去发现潜在风险,防患于未然,从而保证患者的安全和好的医疗质量结果,这也是医院提升医疗质量的终极目的!当然没有一种提升医疗质量的方法可以解决所有的质量问题,而且毫无疑问的是,医疗质量问题将一直存在!最后冯老师重申,医疗质量的改进除了应用合理的质量文化,适当的组织架构和管理工具以外,更关键的是医务和管理人员,对医疗质量提升采取的一如既往的重视,和长期不懈的坚持和努力!
不负春光,读书正好,我们在“悦读达人群”等你~
扫描如下二维码,一键加入!
或者点击如下链接,一键加入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